爱上诗词是因为有一段时间,我为了生活,客居他乡打工,周围都是外乡人,所以我常常在夜晚来临的时候,一个人坐在窗口看星星,每每在那个时间,心头总会有描写月亮的诗句闪现,也或许是因身临其境,越发会觉得那些诗词的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之手的《水调歌头》,运用了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的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及氛围,不知曾令多少人用来感怀伤情,尤其是当一个人面对离别、面对生死亦或是面对爱而不得或爱又失去的复杂情怀时,便会不由自主地仰望天空,看月圆月缺,恰似人间悲欢离合,那种对天地万物形同神似的感悟,便是千言万语,不如心领神会了。
联想到作者苏轼创作这首词时,时值宋神宗熙宁八年中秋,那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是他一心想要的,目的是想和兄弟多有团圆。
然而很多事情终归是想象容易实做很难,经过两次调任苏轼到了密州,相对于第一次调任地杭州而言,密州是一个经济萧条、荒山连绵、生活困苦的地方。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已是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的第七个年头。
此时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回想起和胞弟苏辙离别时的情形,真是心潮起伏,万般思念。
于是乘着酒兴,饱含深情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时年41岁的苏轼,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却很不得意,但他做为一个豪放又浪漫的诗人,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既使对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或有过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但这些不如意依然不能打挎他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月亮作为大自然中永恒的景物一直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人们会因一钩新月,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也可因一轮满月,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还会因月亮的皎洁,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苏轼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将人间的悲欢和月亮的圆缺巧妙地联糸在一起,饱含人生哲理,自然规律,成为了千古无法逾越的名句。
那段时间,我每每独坐一隅,仰望星空,不论月圆月缺,总会在月光的映照下,万簌俱寂之中,将思绪放飞到很远很远。
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我将刚够两岁的孩子托抚给公公婆婆,自己孤身一人远在他乡,当思念的情绪溢满脑海,电话那端,孩子听到声音,总以为自己的妈妈就在楼下,放下电话,孩子就会拉着爷爷奶奶去楼下找妈妈,我无赖地挂上电话,将目光再一次看向天空,心里不由低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
此事故难全,是的,或许人生本是这样,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才是真正的人生。
那夜是寂静的,也是晴朗的,月亮和星星闪耀着同样的光芒,地上是一片白,像下了一层厚厚的雪花,再看屋内,隔着窗户也洒进了月亮的白色暗光,为这个夜晚增加了些许神秘的色彩……而在这寂静中睡去了的人们,在这神秘的夜色笼罩下,此时此刻又在做着什么样的美梦呢?而那些一闪一闪透出灯光的夜色深处,又有多少人如同此时的我,在这如此宁静,如此旷达,如此静怡,如此深邃,如此安详,如此温暖的神秘的夜色氛围中,矗立于窗前,静静地仰望星空,默默地品味古诗词中的“月亮”?
我在他乡漂泊了七八年,尽管在后来的日子里,工作之余,偶尔读读诗词,赏赏月色,随着时间与年龄地增长,越来越多地古诗词地阅读,心境也逐渐变得通透、旷达,性格中的棱棱角角也变得平和了,不论痛苦、失望或是别的什么情绪,都变得风轻云淡,爱恨随意了。
如今再来品读苏轼的词,纵然亦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般思绪,但终归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地平和愿望,在内心永久滋生。
依然喜欢在夜晚来临地时候,伫立窗前,仰望星空,更多关于描写月亮地诗词会随意想起,诸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等等,都非常值得品味,尤其是当你身临其境时,你更会觉得其形象或逼真,深入人心。
语录网网友观点:景美缘于心境美,缘于看景的人独到的人生底蕴!
通透!
更新于:1个月前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