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歇后语的下一句
1、这一句环境描写突出江上雾大,其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无误。只有这样的天气,才会让疑心多虑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让弓弩手射箭,这是借箭成功的条件之一。
2、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4、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用短期造出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接着写了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准备。着重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最后写了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
5、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6、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7、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设下造箭的圈套,以公事为由,意欲加害诸葛亮。
8、读读课后“阅读链接”部分,找出课文对应段落,说一说原著与课文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
9、(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
10、第二部分(3~9):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11、(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12、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13、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4、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5、 A.识人心 B.知天象 C.晓地利
16、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17、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18、下面句子分别是从哪个角度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19、(3)周瑜阴险、虚伪,想置诸葛亮于死地。(意思对即可)
20、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曹操听了报告,说:雾天作战,恐怕有埋伏。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雾散后再进军。于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那20条船。
21、(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 )
22、(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23、第三部分(10):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4、下面句子分别是从哪个角度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25、作战部署,尽管和马谡的感情很深,可为了严明军纪,他还是依法将马谡斩首。诸葛亮杀了马谡后,想起马谡与自己平时的情谊,心中十分难过,伤心地哭了。为此,他一直非常细心地照顾马谡的儿子。
26、诸葛亮:神机妙算、顾全大局、豁达大度、足智多谋、才智超群、有胆有识、知人善用。
27、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28、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语气强烈,渲染出故事的紧张感。情况如此紧急,诸葛亮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沉着冷静,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慧过人。
29、本文记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企图陷害他,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展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30、第三部分(:6-9):诸葛亮周密计划,巧妙安排,终于借箭成功。写了草船借箭的过程。
31、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32、周瑜:心胸狭窄、阴险狡诈、嫉贤妒能、不顾大局。
33、课文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概括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事实。“妒忌”正是周瑜与诸葛亮发生矛盾的起因,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34、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设下造箭的圈套,以公事为由,意欲加害诸葛亮。
35、(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36、草船借箭是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37、(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