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大结局了,苏大强值得原谅吗?
我们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评判的,在现实生活中,苏大强这样的人未必会有善终,同样,苏明玉也可能还在苦海中挣扎。
电视剧导演编剧给了我们一个温馨圆满的结局,虽然很多人说是烂尾了,但是生活原本就是一团糟了,在一部电视剧中寄托一些念想未尝不可。
有苏大强这样一个父亲,是子女的悲哀,也是家庭的不幸。有人说母亲决定一个家庭的温度,父亲决定一个家庭的高度。
很不巧,剧中苏家既缺少温度,也没有高度。好在子女都是勤奋上进的,尤其倍受虐待的苏明玉,为了挣开原生家庭的枷锁,自力更生,但从小缺爱的她终究未能逃离。
至于苏大强,他是三兄妹的联结,没有他,三兄妹很可能早就各过各的,彼此不怎么联络了。他是个窝囊的男人,妻子在世时受尽了鄙视白眼,他自己内心是没有底气的,并且一个憋屈已久的人,一旦脱开束缚,便要把曾经受到的亏欠变本加厉地讨回来,而恰好遇到对他顺从的子女,就各种作妖。
作为一个丈夫,他没担当,作为一个父亲,他也没尽到责,作为一个男人,他更是活得没尊严。说到底,他可恨又可怜。
所以,无所谓原谅不原谅,亲情跟爱情一样,没什么道理可讲。如果生在这种家庭,只求放过自己,不要再自己孩子身上重复自己的悲剧。
电影《小偷家族》中有一句台词:“父母也能自己选择吗?”“自己选择应该更好吧。”
是啊,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没有选择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做孩子的好父母。
以上,感谢阅读!欢迎关注@电影咖咖咖 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苏大强卖房后住进苏明玉家里,为什么他显得那么理所当然了?
苏大强卖房后住进苏明玉家里,为什么他显得那么理所当然了
对于都挺好电视剧的大结局,很多网友都是不满意的,小编也是这样想的。首先姚晨饰演的苏明玉,早年在家庭没享受过多少温暖,凭什么最后照顾老父的是她,要她牺牲自己的事业。还有就是倪大红饰演的苏大强,为什么他觉得女儿就应该吃亏,他患病就应该是女儿苏明玉来照顾。
而且当他卖房后,无家可归之时,住进女儿苏明玉家里时。显得那么理所当然,要知道当初他可是跟女儿签过协议的。将来他老后,女儿苏明玉是不用照顾他的,关于这个问题,小编在经历二刷后。
有一点心得,首先苏大强爱慕虚荣,从他在二儿子家里住的时候,就看出来了。他爱面子,想去美国,并且当他摔倒后,还念念不忘美国的手磨咖啡。这句台词,小编印象太深刻了。当签证办不下来,去美国的梦破碎后,苏大强又开始有想法了。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都挺好电视剧中,也有一个定律,那就是苏大强一有想法,他两个儿子就要倒霉了。很快苏大强想买房子,并且要求如下:小的不要,朝向不好的不要,不是好地段的不要。
得了,苏大强这是本着只买贵的,不买合适的。为了买房这个目标。苏大强在二儿子苏明成家里,可是使劲的闹腾,上厕所不冲,故意用儿媳妇朱丽的毛巾。要知道这时苏大强这时还没得老年痴呆,他这样做。
就是想买个大房子,搬出去住。他并不是因为苏明成对他不好,才搬出去住,他主要就是爱面子。他想让人知道他过得有多好,儿子苏明成那里房子小,并且还要被儿子管。
他才不愿意,说白了。苏大强就是一个爱慕虚荣的老人,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劲的折腾自己的子女。所以小编觉得苏大强是有想过住进女儿苏明玉家的,但是碍于当初的协议,不好开口。
两个儿子倾尽所有给他买的大房子,都比不上苏明玉任何一套房产。按照苏大强的个性,绝对会想到住进女儿苏明玉家的,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
直到遭到保姆蔡根花的欺骗,苏大强又因为爱情的缘故。将房子给卖了,可到头来弄得鸡飞蛋打一场空。实在没办法的苏大强住进女儿苏明玉的家里,此时的苏大强已经比以往有所改变了。
脸皮在厚的人,经历过爱情的背叛,子女的嘲讽,也会有所收敛的。而且苏大强不依靠苏明玉,还能依靠谁,大儿子远在美国,小儿子自己都是租房住。只有小女儿可以依靠,所以苏大强想着自己如今无家可归,住在女儿苏明玉家里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正因为苏大强有这种逻辑想法,所以在他心里。住进女儿苏明玉家里,才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其实很正常,在他心里,只要他过得好,他是不会想到三个子女的。
所以观众会看到,住到苏明玉家里的苏大强,从表情来看,一点都不觉得害臊。好像住进来是理所当然的,东瞧瞧西瞧瞧。甚至对伸缩式电视机都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住了一天后,立马跑去跟老聂吹牛。
浑然忘记自己刚被蔡根花欺骗过的丑事,可以说苏大强这样的心态。假如没有得老年痴呆,或许活到100岁高龄,也是不成问题的。
能否详细地剖析一下《都挺好》中苏大强?
电视剧特别是前半部分也引起了一些较为偏激的解读,比如“家是伤人的地方”“父母皆祸害”。确实,该剧对家的复杂性的深刻把握及对家庭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使人们对家庭超出了传统的认识。我们假设 “家是伤人的地方”“父母皆祸害”有其合理之处,那么我们就要反思,它是原因,还是结果?如果是结果,那么什么才是原因?
传统家庭伦理是一种结构性的力量。什么是结构性?比如一个建筑,钢筋混凝土或者木制就构成它的结构性。比如一出戏,剧本就构成它的结构性。结构性就是某种固定不变的性质。 “家是伤人的地方”“父母皆祸害”这些现象,其实是一种结果。那它的原因是什么?恰恰就是结构性的传统家庭伦理的瓦解,也就是说,传统家庭伦理不再具有结构性,这就好比一出戏剧的剧本撕了,演员不按角色的要求来表演,而是荒腔走板,自由发挥就行了。苏大强的种种作妖,就是不再按父亲的角色扮演的结果。
“父慈子孝”是传统中国对父子的基本期待。为什么是“父慈”而不是我们熟悉的“父严”?这大概是中国文化的中庸智慧的体现。因为父天性就趋向于严厉,所以为了避免过分的严厉造成的不必要的对立和伤害,古人于是有意无意地将父亲的品质从天性中的“严”的一极往“慈”的另一极拉一拉,以期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效果。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慈”也是对父权的一种节制。在我的讲座里,我问听众:苏大强慈不慈?竟然很多观众回答:慈。确实,苏大强不是一个严父,但他这样的慈还不如不慈,因为他的慈只是基于他的懦弱和不负责任。
苏大强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中国父亲。不可否认,传统中国家庭是建立在牢固的父权结构之上的。但传统家庭中父的意义,又不仅仅是一个具有支配权的身位。在传统家庭伦理中,父权恰恰来自鲁迅先生所期许的“父范”:“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十者谓之人义”(《礼记·礼运》)、“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尚书》伪孔传)、“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白虎通·三纲六纪》)。可以说,父权里既包含实然意义的支配权力,也包含应然意义的统治德性。但苏大强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德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大强确实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曹禺先生《雷雨》《北京人》那些强势的父亲和没用的儿子相反,苏大强和子女是完全平等的,他的作妖恰恰体现了他在子女面前不必端着父亲的架子,可以像个孩子一样耍赖撒泼。然而这样的平等是一种劣质的平等,而不是优质的平等。优质的平等就是尊重他人并且尊重自己,而劣质的平等则是放任自流、同流合污。这样的平等还不如不平等。 所以进步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进步更不意味着要丢弃传统的德性和智慧。
鲁迅先生说:”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苏明玉对苏家最大的控诉也是”你们生我,却不好好养我。“古人也有一句话:”不念生恩念养恩“。”养“,包括教,才是父母之所以为父母,父母区别于动物的地方所在。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文化,人文主义的特质就是推崇人的价值和尊严。所以“生”只是动物性的,而“养”才是人文的。有一出传统京剧《天雷报》说的是一个婴儿被穷苦人家收养,后来长大后知道自己的生父母是达官显贵,于是抛弃了养父母去找生父母,生父母想要把孩子的养父母接来,孩子不愿意,后来勉强同意后又嫌贫爱富,虐待养父母。后来孩子中了状元,却因为自己对养父母的不孝而天雷滚滚,被劈死了。据说光绪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就让戏班子演这出戏给光绪看,羞辱光绪的不念养恩。
《都挺好》中天翻地覆的荒唐之家,颇似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偶合家庭”:“俄罗斯的贵族家庭正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大批地转变为偶然凑合的家庭,在普遍无秩序和混乱中同它们融为一体。”这种“偶然凑合的家庭”,正如苏明成所说的:“时代不一样了,家庭观念也不一样了。就像亲兄妹也一样。过的到一起就过,过不到一起就散。”正如上面所说的,结构性的家庭伦理没有了,角色的定位也不复存在,那么每个演员演成什么样,就是一种偶然了。这大概就是“偶合家庭”的意义。
就个人道德品质而言,苏大强也确实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那些荒唐家长极其神似。就像《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老卡拉马佐夫:“他没有一点做父亲应有的道义责任。从小把孩子们放到后院里教养,高兴有人带走他们。他甚至完全忘记了他们。‘哪怕全世界着了火,只要我一个人好了就行’。他感到极好,他十分满意,他渴望再这样活上二三十年。”“哪怕全世界着了火,只要我一个人好了就行。”这同样也是苏大强的人生信条。
《都挺好》最受现代青年诟病的,是最后苏大强的洗白。然而虽然苏大强有种种糟糕之处,但他的变好并非不符合逻辑,因为苏大强的本质并不坏。清华大学历史系彭刚先生在《西方思想史》课上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人之初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恶,而是性本贱。”什么是贱?物以稀为贵,物以多为贱。所谓贱就是人人都可能具有的劣根性——甚至不一定是劣根性,比如同情,它也是一种很普遍的情感,而尼采就认为同情是“贱民的道德”。“贱”无善无恶,可善可恶,所以苏大强这样一个“贱人”变好了,其实也并不奇怪。在《都挺好》的一个电视访谈中,大媳妇的扮演者高露说苏大强的特点就是“懦”,而老辣的倪大红则说这个“懦”也可以理解为“糯米”的“糯”,就是粘人。倪大红的这个说法让人想起胡适的一篇黑儒家的文章《说儒》,文章认为“儒”和”懦“”糯“”糯“ ”蠕“这些需字边的字都有同一个意思,那就是软。倪大红可能没读过这篇,但他想说的是,苏大强的”糯“只不过是想引起子女注意罢了,并没什么不可原谅。
更重要的是,《都挺好》的结局呈现一种代际之间的相互性。如果说《都挺好》前半部分是苏明玉的独白,那么后半部分则更接近两代人互相对话的“复调”。其实,虽然前半部分主要还是以青年一代的视角叙述,但也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让苏大强自陈——只不过并没有得到回应。离家出走去桑拿中心的桥段,让人想到张杨先生导演的反映老无所依问题的电影《洗澡》。在明玉病床的控诉下一言不发埋头捡水果的一幕,则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无比愧疚,而被保姆骗婚却至死不悔的一出,更是体现了苏大强老无所依的凄凉,最终不得不以阿尔茨海默病的结局,暴露了隐藏在潜意识里的那一点怕和爱。
如何评价正午阳光新剧《都挺好》?
正午阳光出品,真的《都挺好》!
这部剧前期宣传力度不大,鲜有人知,特别是在2019年2、3月份新剧扎堆,且收视群体被《老中医》、《芝麻胡同》等牵着走的情形下上线,不论是关注度,还是话题热度都已经先输了一截,所以昨晚开播,笔者着实为《都挺好》捏了一把汗,不知道会以怎样的低迷收视率开场。
之所以捏一把汗,是因为我对正午阳光的剧比较关注,对正午阳光出品的品质也比较有信心,但在央视《老中医》、北京卫视东方卫视《芝麻胡同》两部大作夹击之下,《都挺好》稍有不慎,便会成为炮灰。还有关键一点,这部剧演员阵容上并不占优势,陈宝国、冯远征、许晴、曹可凡、何冰、刘蓓、王鸥皆非等闲之辈,姚晨、倪大红、郭京飞这样的组合只能说中上,并没有达到实力碾压其他组合的程度。
所以,昨晚我是怀着忐忑和好奇之心,在看完《芝麻胡同》后,临睡前躺在床上用平板电脑在爱奇艺上看的《都挺好》,心里在想,如果能把我看睡着,这部剧就算拉倒了,第二天也不必费力再追,省却每到晚上挑剧的麻烦。
谁想,这一看,竟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尽管两集结束已是半夜1点,仍然按捺不住好奇,把后面的预告又全部看完,直到预告内容出现重复。
幸好,今天是星期天,不用早起上班。
既然都挺好,那么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呢?
亮点1:剧情平缓铺开,毫无突兀之感。
母亲病故,大儿子苏明哲从美国飞回,目睹了弟弟苏明成和妹妹苏明玉两人之间的不睦,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自然会让观众充满疑惑,在老房子旁,苏明玉从身旁经过的那个女中学生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然后慢慢开始回忆,而正是这些回忆片段,揭开了三兄妹同一家庭却不同境遇的那些不堪往事,观众含着泪水同女主人公苏明玉一起走进过去的生活,一方面了解了三兄妹之间的过往,一方面又充满好奇,接下来他们的生活走向会怎么样呢?
这种剧情展开方式让观众一点一点地融了进去,激起共鸣的同时,更增加了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亮点2:演员表演自然,毫无雕砌之感。
姚晨已经很长时间没在电视剧中与观众见面了,去年虽有和马伊琍共同主演的电影《找到你》,但没惊起多大浪花,大部分观众并不知晓,不过,姚晨的观众缘却始终存在,《潜伏》里的翠平、《武林外传》里的郭芙蓉早已深入人心,一提起这两个角色,中老年以上观众几乎人人皆知,就算年轻收视群体,知道的也不在少数,所以此番与正午阳光牵手合作,期待值很高。
果然,她饰演的苏明玉一出场,年轻、干练、洒脱、高傲的职场精英形象便征服了观众,再加上台词掷地有声,表情展现丰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拿捏的精准到位,这个角色一下子便深入人心。
其他演员也一样,所有人的表演都朴实自然,毫无雕砌、生硬之感,在此不一一点评。
亮点3:演员面孔亲切,仿佛走错片场。
吴非是《都挺好》中出场的第一个女性主要人物,一说话,便感觉这声音怎么那么熟悉,等镜头给到面孔,呜呼,这不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林小娘吗?
剧情推进,苏母出现在苏明玉的回忆中,这这这……这不是《知否》中小公爷齐衡的母亲平宁郡主嘛,而等到第二集,《知否》里的红狼也就是盛紘以洪总的身份出现在苏明玉的公司里,笔者不禁感叹,难道这是走错了片场?
还有,饰演苏明哲的高鑫是《琅琊榜》第一部中的东宫太子,饰演苏明成的郭京飞则是《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的濮阳缨,一开局出现的很多重要人物都曾在正午阳光其他作品中出现,令观众感到非常亲切,毫无违和之感。
亮点4:选角用心到位,仿佛少时再现。
饰演少年苏明玉的演员名叫薇薇安,不但叛逆的和不屈的性格像极了长大后的苏明玉,而且从长相、嘴型和眼神上看,活脱脱就是一个少年时代的姚晨,也就是说,少年苏明玉和成年苏明玉两人之间不但貌似,而且神似。
不仅如此,另外一个饰演少年苏明成的演员李俊霆也和长大后的苏明成非常相像,也就是说,李俊霆简直就是少年时代的郭京飞,不得不说,《都挺好》剧组在演员遴选上非常用心,这样看下来,观众就会感觉这不正是长大后的人物形象吗,倍感亲切。
刚看了两集,暂且就是这些体会,直觉认为,《都挺好》只要后面剧情不崩,一定会成为正午阳光的又一部精品之作,收视率超过《老中医》和《芝麻胡同》指日可待。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