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雷人台词【新版《三国》真的如此不堪吗?】

与94版《三国演义》比,新版《三国》真的如此不堪吗?

应该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从经典版《三国演义》的观众角度来看,许多“三国迷”看《三国演义》不是一遍两遍的,而是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看,熟悉了剧中情节、角色形象,自然会先入为主,认为经典版《三国演义》是无法超越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教主本身就是三国迷,最爱经典版《三国演义》)

新版《三国》的制作(我们不对演员本身进行任何评价,只说剧情和台词),教主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看了一会《三国》,情节是赵云在长坂坡大战曹兵,曹操得知赵云姓名后说了一句“我爱死他了!”

这在许多喜欢《三国演义》的人心中,恐怕都是难以接受甚至厌恶的,也会让人产生主创团队并没有在尊重原著,而是想利用原著的故事抒发自己心中所理解的《三国》的感觉

当然这是一个经典版《三国演义》的铁粉的观点,也许新《三国》在电视热映的时候,正好有一些对《三国演义》了解不多,也没有看过经典版《三国演义》的孩子们喜欢,或许在他们心中也会先入为主的留下“这就是经典”的印象。

不过,但愿这些孩子们首先遇到的还能是经典版《三国演义》,因为真的经典之作!

如何评价《新三国》的张飞?

2010的《三国》(一般称为《新三国》),在当初上映时因为改编幅度巨大而引发众多争议。

而这部电视剧除了台词以外,被吐槽得最多的地方就是一些角色的人设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印象了,实际上《新三国》里面的确有不少人物塑造得相当失败。

比如今天要谈到的张飞。

改编太多导致的人设失衡

首先要确定的一点,根据导演高希希的说法,《新三国》并非是单纯取材于《三国演义》小说,但也同样不是只取材于史书《三国志》,而是两者综合外加一些原创的延伸。

实际上,对于像张飞这种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虽然其形象在不同的文化输出里都不完全一致,但他的人设在大体上观众还是比较熟悉的。

《新三国》的张飞之所以被很多观众诟病,就在于他既没有取材小说,也没有取材史书,甚至没有取材于传统印象。

要知道在三种蓝本里张飞的人设都是很立体的,而且都有非常多的亮点,而《新三国》直接完全舍弃,导致这个角色除了那根蛇矛以外,跟张飞几乎完全搭不上边。

其次,最要命的是在舍弃了三蓝本张飞的优点之后,编剧所进行的二次创作出来的张飞形象,基本完全没有任何亮点,而槽点反而多到数不清。

倘若编剧就是直接取材三蓝本中某一蓝本张飞的形象,那么这个人设出来纵使有缺点,观众也更容易接受,毕竟大家都知道这是张飞形象中历来就存在的。

而编剧朱苏进,其实也在采访中承认自己连《三国演义》都没有看全。

舍弃了既定的蓝本人设之余又要强行塑造一个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人物,那基本可以说,这个角色的人设已完。

《新三国》的张飞人设舍弃了多少原本的优点?

张飞作为刘关张铁三角之一,在众多文学上形象都是非常立体的,其优点非常多。

要谈传统印象,张飞豪气冲天且勇力过人,以“猛张飞”之名广为人知。

要谈小说形象,张飞粗中有细,在整部《三国演义》里一共出过5次计策,其中3次成功1次失败1次半成功,根据统计的话还是五虎将里出计最多且成功率最高的一人。

要谈历史形象,张飞被评价为“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对待有实力的士大夫、才子等非常尊敬,且还擅画美人像,可见是有一定学识的将军。

而《新三国》的张飞,上述三个形象的优点全部没有。

虎牢关一战,张飞先挑战吕布却差点被杀死,之后关羽救场,最后刘备加入战团,合三人之力终于击退吕布,这个时候张飞大笑:“怎么跑了!不过瘾不过瘾,打的不过瘾!”

什么豪气冲天的猛张飞是不存在的,观众看到的只是一个自己打不过仗着兄弟才赢了还大放厥词的莽汉,难听点都直接可以说是小人得志的嘴脸。

计擒刘岱被改成由刘备主导;生擒严颜的戏份被删除;设计大破张郃没拍出来,但在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张郃对张飞儿子张苞大叫:“你爹当年都是我的手下败将!”来看,二张一战在剧中设定的应该是张郃赢了;而夜袭曹营被识破的计策却倒是完整地保留下来不做任何删改。

粗中有细?不,就是一个莽夫。

完全看不起士人,即使是有才干的人在他口中也只是“腐儒”,天生就看不起有学识的人。

爱敬君子?不,就是一个没文化反而看不起有文化的粗人。

可以说,《新三国》的张飞基本将影响力最大的几个特定形象的优点全部去掉。

优点都去掉,那么剩下的当然就只有缺点了。

缺点多多的“新张飞”

在全面舍弃张飞的既定印象中的优点之后,《新三国》对张飞这个人物的形象进行了二次改编,加入了很多东西。

不过加的不是优点,而是缺点。

要说到这部电视剧里最嘈耳的角色,张飞绝对榜上有名。

但凡是他出场的戏,基本都可以听到他一直在说个不停,最要命的是说的还全是没有任何营养的废话。

没有任何观众会想看到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像市场上买菜的大妈一样唠叨个不停的,更何况唠叨的还全是没意义的废话?

不懂任何礼数,刚来到讨伐董卓联盟就大喊大叫“你们没看到我哥哥在这里吗!”。

事实上,不管是猛还是莽,都不能跟不懂礼数划上等号的,在平时行事或者战场上你猛还是莽都行,但在诸侯会议这种正式场合大呼小叫,这不是莽,而是连基本教养都没有的表现。

放火烧诸葛亮的草庐,在孔明加入刘备军之后也不断给他脸色看,最后搞得一心忠义的诸葛亮都忍不住想撂担子不干。

要知道,诸葛亮在出山后为刘备军火烧曹操,劝说东吴联盟打赢赤壁之战,可以说是拯救了朝夕不保的刘备军。而这些功劳张飞全视而不见,还一直诬赖孔明要自立。

什么叫恩将仇报?这就叫恩将仇报。

当然,除了这些新加的缺点以外,张飞在小说、历史形象上的缺点依然有保留下来。

比如因为讨厌吕布而迁怒曹豹将其暴打一顿,喜欢鞭打士卒等。

而且或许是康凯这名演员本身演技问题,又或者是编剧导演要求,剧中张飞但凡在表现这些缺点的时候都相当传神,而且表情都是一副很快活的样子。

然而观众看着感觉只有三个字:想揍他。

事实上,要对角色进行二次创作而将他的既定形象全部舍弃这种事情,在影视方面也是有的。

但编剧这么做的原因往往是想给这名角色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会给角色确立一些讨喜的人设之类的。

《新三国》这种将角色优点全抛弃但保留所有缺点,接着在二次创作中为这名角色的人设再搞出一大堆槽点的操作,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事实上,《新三国》这部电视剧,整体制作质量虽然偏低,但其实还是有优点的。

但张飞这名角色,则是其中绝对的败笔。

《新三国》在豆瓣的评价为什么都很极端呢?

第一,年代不同了,观众明显两极分化。有的人喜欢《三国演义》的调调,有的人喜欢《三国》的调调。老三国节奏慢,诸多对白都是直搬演义原文,再加上老演员们的传统式表演,喜欢这种风格的人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人很难多看几集。

新三国则截然相反,豆瓣的评分从一开始的不到七分,到现在的七点五分,说明新三国也不是一部烂作,毕竟是大投资,演员的演技也都在线,当然个别人除外。观众也在逐步接受新三国,接受这种新的表演方式。

第二,新三国的导演水平有限。

高希希属于典型的高开低走,出道即巅峰的导演。它的作品,豆瓣评分最高的基本都是他早期的作品,他本人似乎更擅长年代剧,古装剧拍的比较一般,新三国算是他的古装作品里面评分最高的一部了。导演限制了电视剧的水平,非常可惜。

举个例子,老版三国在背景音乐方面做的非常好,比如第五集“三英战吕布”时的BGM,第30集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的BGM,第37集曹操检阅水师时的BGM,音乐激扬而且与内容相互映衬。虽说老三国的战斗场面比不上新版,但是每每BGM想起时,似乎又能压过新三国一头。反观新版,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我个人认为,每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有经典的BGM和主题曲,比如老版《水浒传》刘欢的好汉歌,当年大街上的传唱度不亚于现在的神曲,还有王进打高俅的BGM,用网友的话说“唢呐声吹的浑身都燃起来了”。

再比如老版《西游记》,水镜清先生的云宫迅音,这段交响乐基本就是西游记的代表,音乐响起就能脑补画面,能有这么成功的作曲,电视剧就成功了一半。

和新三国有同样毛病的还有《楚汉传奇》,滥用BGM,观众看着战争戏没有血液燃烧的感觉,一定会出戏。所以这个锅必须要导演来背。

第三,高希希说自己想要拍一部有温度的作品,不一样的三国,落实到剧本其实就是增加曹魏的戏份。其中宫斗戏大幅度增加,很符合当下观众的口味。但是说到底,只是噱头而已。什么叫不一样的三国?争储就是新鲜东西了?看过老版的观众都知道,老版的曹丕戏份很少,活脱脱的就是一个二流子形象。新版虽然增加了曹丕和司马懿的互动,但本质上还是旧配方,只不过是旧酒装新瓶而已。曹丕的形象没有任何变化,对于曹丕的功绩也一概不提。我个人认为,新版的曹丕刻画,还不如老版,讲不好就不要讲,不要寒碜人。

曹丕好歹也是高祖文皇帝,颇有文治武功的帝王。继位之初就平定青徐藩镇,北逐鲜卑,大破蜀汉上庸,三征东吴,平定西北、河西叛乱,恢复中断了几十年的西域长史府。曹操留给他的仍然是胚子,让魏国成为一个真正的王朝,建立新型政治和军事制度,都是曹丕的功劳。

既然新版要强调与老版的不一样,为何不给曹丕翻案?反而还要照着老版的路子,刚继位就歇斯底里的要讨伐东吴,讨伐刘备,是为了给司马懿垫底吗?强调司马懿的智慧吗?着实让人看不懂,也不理解。虽然新版刻意的去除“演义”这个概念,但给人的感觉仍然没有脱离演义的印记。这种改动,是得不到历史爱好者的喜欢的。

网友留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Return top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