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是猴,朱八戒是猪,沙悟净是人吗?
《西游记》很成功的将唐僧的两位徒弟塑造成了动物的形象。所以在无数的影视作品里,无论主题风格再怎么变化,剧情人设再怎么脑洞,孙悟空就是猴,猪八戒就是猪。而号称“西游台词最少的男主角”——沙僧,形象却变得随机而动:有时候是阿凡达,有时候是一堆沙,甚至还有食人鱼的版本。
那么,这沙老三倒底是个啥?
其实,《西游记》原著中写得很明白了:沙僧在受罚被贬流沙河之前的身份是“卷帘将”,而且据沙僧自己所说,是“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这还是玉帝亲自把关并且封赏的官职。通俗点说,就是玉帝自己挑选跟在身边的行政助理。
与猪八戒受罚之前在天庭担任的“天蓬元帅”不同,“卷帘大将”是要时刻侍奉在玉帝身边的,所以这个职位对从业者的颜值也有一定要求——试想,领导总不能整天对着一张丑脸吧?那多影响领导的心情哟……领导的心情要是不好,领导手下的中层干部也得跟着吃瘪不是?所以“卷帘大将”一定不能太磕碜。
而且,由于这个职位是跟在玉帝身边的,所以不能由稀奇古怪的东西担任。像猪八戒那样喝完酒就撒酒疯的当然不行。这货撒起泼来都能“一嘴拱倒斗牛宫,吃了王母灵芝菜”,要是哪天心情不好,或者什么东西上脑,再把领导啃了……所以“卷帘大将”一定得靠谱、稳重(至少在人前要保持稳重的形象,即使内里腹黑到不行)。同理,有暴力倾向和有叛逆思想的也不行。
于是我们不难推出,沙僧在被贬下凡之前,至少是一位外表利落性格沉稳的心机男。
但是,因为他犯了错误,被罚在流沙河受苦:先是“打了八百,贬下界来”,然后又“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所以沙僧就变成了现在的“阿凡达”形象——
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色脸;长不长,短不短,赤脚筋躯。眼光闪烁,好似灶底双灯;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钵。獠牙撑剑刃,红发乱蓬松。一声叱咤如雷吼,两脚奔波似滚风。
不过,无论再怎么丑,沙僧也是人。
(《三打白骨精》里的沙僧形象)
(《西游伏妖篇》将沙僧形象改编成一只鱼精)
沙僧在取经途中是多余的吗?
《西游记》是四人组,而戏份很明显的,其实有主次:孙悟空最多,唐僧和猪八戒次之,沙僧最末。很明显。这是四人组的好处之一:有主次。
孙悟空=强势全能的主角。
唐僧=温柔迂腐的偏阴柔角色。
猪八戒=贪馋懒善于出许多点子但没什么谱的喜剧角色。
——前三个人,其实已经把主要性格给覆盖完了,戏份也最多。
沙僧=耿直呆萌的捧哏角色,外加替补。
这样的角色分布不罕见,甚至后来在评话章回类作品里是经典:
《三国演义》中后期和《水浒》中后期,许多聊天情景都类似。刘备 / 宋江定位类似于唐僧,领导但不管事;诸葛亮 / 吴用类似于悟空,负责说伶俐话捉弄;张飞 / 李逵类似于猪八戒,负责说些浑话;赵云 / 花荣或其他好汉,都是谨细流,话不多,但主要负责出来平事儿。后来《说唐》其实也是这模型:李世民负责唐僧,徐茂公负责孙悟空,程咬金负责猪八戒,秦琼们负责收科。《飞龙传》里,赵匡胤=孙悟空,柴荣=唐僧,郑恩=猪八戒——只是少个沙僧来收科而已。
说四人组好处,除了主次分明,还有一点:每次遭遇外部问题,可以有更多的内部小冲突:
孙悟空与唐僧,前者神通广大飞扬跳脱,后者温柔迂腐磨磨唧唧,其实是绝大的强弱对比,但恰因为唐僧是师父且有紧箍咒,所以这一对戏份不断。
猪八戒常被孙悟空捉弄,又偶尔得唐僧庇护,他和孙悟空关系时好时坏,是出笑料和情节的地方。
相比起前三个人,沙僧更像是这个四人组的补完版,他是最呆萌最安全那个,平时不吭声,需要用他时——比如和猪八戒凑对白,比如组团维护孙悟空时——才作用重大。
可以设想,假如没有沙僧了,白骨精那段就完全变成唐僧 + 猪八戒 PK 孙悟空,内部二对一,还有何意思?没有沙僧了,猪八戒巡山、孙悟空变化去捉弄他,也不可能。实际上,沙僧是个收科的万金油;恰好是因为沙僧的存在,让孙悟空和猪八戒有余裕,出许多单独的对戏笑料。
问题在于:为什么没必要多一个人呢?因为:沙僧已经负责完一切了。
沙僧的性格,表现其实很多样。他大体稳重,负责收科,尤其是收孙悟空、唐僧、猪八戒这三个人的科,但偶尔也会吐槽猪八戒(猪八戒在子母河怀胎时),偶尔也会大怒失去理智。因为他负责的角色虽然少,却是随时候补型的。
四人组里其实有一个隐含的第五人,即白龙马。但除了指点过一次猪八戒去花果山搬兵、对付过一次某公主、提供马尿给朱紫国国王弄丹药,基本没戏份。因为他的戏份,都已经被沙僧涵盖了。
假想如果他参与进来,是挤谁的戏份好呢?唐僧的阴柔迂腐?猪八戒的大大咧咧?孙悟空的神通广大 + 飞扬灵动?还是沙僧的沉稳 + 万金油?
如是,西游四人组的设置,是比较完整的“每个人都有戏份,主角突出,又不显得累赘”的组合。白龙马作为候补的候补,偶尔上场完成任务,但戏份极少;沙僧作为总候补、收科的、角色球员、大捧哏,戏份已经少得很了。还要硬加一个进来,就会导致有两个人存在感偏弱——实际上白龙马存在感已经很弱了吧?
最关键的是:如果再硬加一个角色进来,四人组变成五人组,内部的小帮派小立场,又要划拉成一片,难写。再假想一次孙悟空打白骨精:此前那种“猪八戒 + 唐僧 VS 悟空,沙僧劝而无力”的简单立场划分,又会被进一步细化……那才叫真累赘呢。所以白龙马总不开口,是最聪明的:他一旦加入日常谈话队伍,这本书的废话篇幅、内部嚼碎,得加一倍。
话说西游记当中的沙和尚,也叫悟净。他给大家的印象呢就是憨厚,老实,实际上是那么回事吗?沙和尚在被贬下凡间之前,是在天上做神仙的,卷帘大将。大家一直都说卷帘大将,卷帘大将究竟是干什么的呢?实际上呢?就是玉皇大帝的贴身侍卫,往来护驾,出入随朝。天庭呢,好比人间的朝廷,人家说这官场是非多,沙和尚能做到贴身侍卫这个位置,说明呢,他对官场的是是非非以及怎么样才能在官场立足,这些东西是非常的了解的。
这年头要不懂个溜须拍马,见风使舵,踩着别人的脖子往上爬,他能做的了官吗?沙和尚因为打碎了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了天庭,之前呢?他是御前侍卫,又罚他去保护唐僧,这说明呢,这沙悟净的武功啊,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肯定有点本事。
原著第十九回,讲猪八戒大战孙悟空:“他俩自二更时分,直斗到东方发白,那怪不能迎敌,败阵而逃”。孙悟空和猪八戒连续打了八九个小时,说明2个人的战斗力是差不多的。我们再看看西游记第二十二回,猪八戒大战沙和尚,三次的交手,第一次他俩来来往往,战了20几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次,二人整斗有2个时辰,不分胜败,第三次这一场,来来往往,斗了三十几回合,不见强弱,打了那么多次也未见分出胜负,猪八戒和孙悟空打了个平手,沙和尚又和猪八戒打了个平手,说明这三个人的武功其实是差不多的,可是在整个西游记中,沙和尚真正出手的次数少之又少。要不就是孙悟空,要不就是猪八戒。所以啊人人都认为这沙和尚没什么本事,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首先,沙和尚并不是坏人,但是呢,他心中最高的目标就是能够重返天庭,那么重返天庭的前提条件就是顺利的西天取经完成任务,所以啊,他一般情况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事也是大师兄 二师兄的事,他只要能安安稳稳,顺顺利利地取经完成任务就可以了他就心满意足了,成不成的了正果,其实他是无所谓的,真正威胁到切身利益的时候他才会真正的出手。
我们来看看女儿国那回,这回讲的并不是妖怪,而是女儿国的国王看上唐僧了,那么猴子和猪八戒没法子了,这个时候呢,沙和尚出手了,有的人说啊,沙和尚在西游记中只有四句台词。“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啦;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和师傅被妖怪抓走了,最后他自己也被抓走了”。说明啊他善于明哲保身。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我们取经完成任务才是最重要的,虽说是这么一个人,但是有好处的时候,从来没落下过,大家看看人参果那回,孙悟空偷,猪八戒出点子,坏事他们俩干,沙和尚呢,从来不掺和,然后回来分赃。孙悟空说偷来的,那么沙和尚这个时候也说什么,低头吃他的人参果,要发现管我屁事,唐僧也会骂孙悟空和猪八戒是不是,自古有句俗话“闷声发大财”。再说一回通天河那次,这孙悟空不通水性,就让猪八戒和沙和尚下水,一个天蓬元帅一个卷帘大将,论水性都比他好,那么沙和尚这个时候说话了,他俩下去把妖怪引出来,然后这孙悟空一棒子拍死他,万一这妖怪有后台啥的,打死了也不算我的,结果呢。这个金鱼后台是这个观音菩萨。这要是沙和尚一把他拍死了,他还想回天庭。
所以啊,这沙和尚一路上,都是看的非常清楚,这些妖怪都有后台,轻易可动不得,沙和尚在师徒几个人当中是最冷静分析事物的一个人,只不过呢,他不愿展露出来。我们来分析红孩儿那一回,红孩儿抓了唐僧,孙悟空得知,他爸爸是牛魔王是吧,这孙悟空很高兴,牛魔王是他结拜大哥啊,当这个孙悟空要去找红孩儿的时候,沙和尚出来说话了"三年不上门,是亲也不亲,你们五百年没来往了,他还肯认你么?"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沙和尚十分清楚懂人情世故。结果这孙悟空非要去找,结果被烧的毛的不剩。
这沙和尚是高手,并不是他的武功有多好,而是一种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这项技能是他独有的,现在的社会也不乏这样性格的人,比比皆是,所以到最后封佛的时候啊,悟净只得了个罗汉,连小白龙都封了个八部天龙 广利菩萨,沙悟净的罗汉啊,比菩萨都不如,为什么啊。佛祖也心里明白看不懂你一路上到底是怎么 过来的啊,你这心思,难道他们看不懂吗?所以啊,最后只得了个罗汉。今天我们大量引用了大多数电视剧的典故,其实电视剧和原著相差很大的,原著当中的沙和尚,性格刻画的更加的深刻。
实际上你挑着担我牵着马,挑担的是猪八戒,牵马的才是猪八戒。实际上这样的人并非是坏人,知识这个社会逼得他们不得不明哲保身,只愿能平平安安的生活,最终达到目的。也不愿做那出头鸟。
西游记的故事,把这个社会的现实真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