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经典台词【试论述索福克勒斯对于古希腊悲剧艺术的献?】

试论述索福克勒斯对于古希腊悲剧艺术的献?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史称希腊三大悲剧家,他们在戏剧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代表着古希腊文学的辉煌及人类在戏剧上的探索与收获。

埃斯库罗斯,史称“悲剧之父”,他的的戏剧才能,似乎是一种天才。他的创作,更多的是出于自我感觉。这当然是缘于无太多先例可循,不过也反映出他在戏剧创作中自由任意的风格。

他对戏剧节奏的把握浑若天成。他不需要什么突转和发现帮衬,“但以诗人自己的方式,凭着直觉,大大完善了悲剧艺术的组合方式,相当深广地发掘了题材的潜力,为后世剧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

而索福克勒斯则非常不同。索福克勒斯的艺术成就恰恰表现在其戏剧结构的精妙之处。作为一个与“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同时代的人,这种差异确实值得深思。

索福克勒斯曾着意将演员的人数曾至三人,以利于对白的丰富和情节的发展,使戏剧彻底告别个人独白和二人对话的窠臼。这是他在戏剧形式上的革新。

索福克勒斯善于用用剧情来引导观众。他常常为情节的发展设定巧妙的附笔和转折,令观赏者的情绪不由自主的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变换。以他最富盛名的《俄底浦斯王》为例:这部戏剧的结构非常合理巧妙,各个部分的衔接也非常流畅及时,无生硬之感,虽然剧中人物众多,各人性格又非常不同,往往因为立场见解差异而激烈冲突,然而索福克勒斯一笔一笔道来,交待得清楚明白,显示出极高的戏剧技巧。

戏剧的成熟当然不会仅仅停留在结构上,欧里庇得斯在戏剧语言上的成就,反映出古希腊悲剧的高度成熟。

欧里庇得斯的语言能力最主要的他杰出的造型能力。在他的笔下,无论光影、色调、动静都摹写的细致深刻,非常到位。

在《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中》,欧里庇得斯这样描写蛇的形象:“背脊上铺满斑斓的叶影,头颅显示出棕红的色泽,青铜般的鳞片在玉桂树下闪烁出迷人的、深浅不一的光彩。”

这样的描写当然非常形象生动,而且已不仅仅限于单纯的描写本身。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欧里庇得斯对颜色的把握和感觉,分辨出他在描写过程中表现出的虔诚和情感——对戏剧中所描写的事物,还有戏剧本身。

这是从戏剧的情节、结构以及语言方面做的比较,我们可以从这些比较中发现古希腊悲剧逐渐走向成熟的轨迹;这是其中一个方面。此外,比较三位悲剧大家的作品主题和题材,我们可以发现另外一些东西。

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司》讲述了天神普罗米修司违抗宙斯的禁令,盗取天火送给人类,给人间带来了光明,受到惩罚的故事。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典型的命运悲剧。它讲述了俄底浦斯在无意中弑父娶母,而后自残赎罪的故事。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是一部伦理悲剧。讲述了美狄亚因爱成恨疯狂杀人报复的故事。

纵观三剧,可以发现天神的意志与人的意志在剧中的角色与地位正在发生某种微妙的变换。

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主角是神。人是卑微无助,接受援救的角色。埃斯库罗斯赞美了神的伟大,故他的悲剧是神的悲剧;索福克勒斯悲剧的主角是人,另一个主角是命运,即神的意志,而《俄底浦斯王》正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进行角逐的舞台;至于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则完完全全是在描写人性,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悲剧。

这样的三部作品,其主题不断的由神向人变换,当然暗示着古希腊悲剧世俗化、人性化的趋势。

埃斯库罗斯赞美神,给人性树立一个可以模仿与借鉴的楷模,其出发点虽然是宗教性和神性的,然而在客观上启迪了人性,是人性理想的化身。索福克勒斯赞美了人性,高度赞扬了人性的高贵与伟大,认为即使是在不可违抗的命运——即神的意志面前,它也是可贵而不屈服的;这无疑更进一层。不过相对而言,欧里庇得斯对人性的批判则更为现实,也更人性化,基本上摆脱了神的束缚。至此,神,消失了。

这样的演变,当然不仅仅意味着古希腊悲剧的世俗化,也是文学创作的必然趋势。它使文学反映大众,走向大众,影响和服务于大众,并透过人性的关怀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占据重要位置。

古希腊悲剧,或者说文学的这种演变,无疑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1800年后欧洲文艺复兴浪潮里俯拾即是的古希腊情结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酒神祭祀的歌舞,酒神祭祀的合唱队被保留了下来,为希腊悲剧抹上了浓厚的抒情色彩。索福克勒斯在他的悲剧中加入了第三个演员,对白逐步代替合唱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分。索福克勒斯擅长把剧中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通过对白展示人物性格的不同层面,塑造出了众多生动真实的悲剧人物,使悲剧成熟为真正的戏剧艺术。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悲剧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谁是杀害前任国王的凶手?剧情从故事将近结尾处展开,采用倒叙的手法,在胆战心惊的往昔回溯中,一个个悬念被揭开,“发现”和?“突转”?环环紧扣,一步步将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悲剧气氛也随之趋于顶点:王后伊俄卡斯忒自杀,俄狄浦斯王戳瞎双目后要求自我流放,永远离开忒拜城。

整出戏剧情节整一、布局精巧、悬念迭出,亚里士多德曾称之为“十全十美的悲剧”。

?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忒拜城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遭遇命运的诅咒,神示说他们的独生子将来命中注定杀父娶母。

王后生下一个男婴后让拉伊俄斯的贴身老仆人将孩子悄悄扔到荒山野岭里,对外宣称王后产下死婴。十几年后,国王拉伊俄斯在去阿波罗神庙的途中被一个年轻人杀死,这个年轻人就是当年被遗弃的儿子俄狄浦斯。悲剧开始,瘟疫降临忒拜城,神示说那是因为杀死前任国王的凶手没有受到惩罚,于是俄狄浦斯王开始千方百计地追查凶手。

俄狄浦斯王从王后口中得知前任国王的死亡地点,恐慌不安中追忆起自己的身世:他本为邻国的王子,为摆脱杀父娶母的可怕命运,主动放弃了王位,离开了亲爱的父母和祖国。接着,一个报信人前来告诉俄狄浦斯王:其父已过世,请他回去继承王位。俄狄浦斯王与王后深感欣慰,以为命运的毒咒终于被解除,因为其父并没有死于他之手。

报信人却告知:俄狄浦斯王是国王和王后的养子,邻国前任国王拉伊俄斯的贴身老仆人在其婴儿时把他送给了报信人。王后明白了一切,苦苦哀求俄狄浦斯王不要再追查下去,俄狄浦斯王却坚持追查凶手,终于从拉伊俄斯的老仆人口中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王后悄然悬梁自尽。

俄狄浦斯王戳瞎双目,选择流放和行乞来赎罪,将瘟疫从忒拜城带走。该剧是古希腊命运悲剧的经典之作,表现的是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在这出悲剧中,命运被描写成一种巨大的邪恶的力量,总在主人公行动之前设下陷阱,使他一步步坠入罪恶的渊薮。在强大而冷酷的命运面前,索福克勒斯深感人类的渺小和无助,剧中的俄狄浦斯刚毅勇敢,体贴民众,敢于承担责任,是一个理想的民主派领袖的形象。

这样的英雄和领袖,竟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不能不让剧作家质疑命运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这出悲剧充分展示了人在无法抗拒的命运面前所体现的独立和尊严,剧作家肯定并讴歌了主人公不屈服于命运的反抗精神和敢作敢当的责任意识,表达了剧作家既悲观又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俄狄蒲斯王的故事

简介: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约公元前430~前426年首演。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剧作家无法摆脱当时浓重的命运观念,使俄狄浦斯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但他对命运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杀父娶母,本人非但没有罪,反而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爱戴的君王。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剧作家深感愤慨,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因此,尽管结局是悲惨的,但这种明知“神示”不可违而违之的精神,正是对个人自主精神的肯定,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先进思想意识的反映。

[编辑本段]俄狄浦斯人物简介

俄狄浦斯(Oedipus或?dipus,有时拼为Oidipous)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国王,是国王拉伊奥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Jocasta)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杀父取母的故事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Pelops)的儿子克律西波斯(Chrysippus),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oidipous在希腊文的意思即为“肿胀的脚”),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Corinth)的国王波吕波斯(Polybus),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Delphi)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Sphinx)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后来正是由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了忒拜。他也继承了王位,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妻,生了两个女儿:分别是安提戈涅(Antigone)及伊斯墨涅(Ismene);两个儿子:埃忒奥克洛斯(Eteoclus)及波吕涅克斯(Polyneices)。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国王因此向神只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Tiresias)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震惊不已的约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一向繁荣的忒拜城突然遭到了厄运,土地荒芜,庄稼歉收,牲畜瘟死,妇人流产,城邦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不定,全城到处是求生的歌声和苦痛的呻吟。无尽的痛苦折磨着众人,也令爱民如子的国王俄狄浦斯忧心如焚。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俄狄浦斯派人请来了阿波罗的神示:由于多年前一个人所犯的杀死前王拉伊科斯的罪孽,城邦才遭此劫难。只有严惩凶手,才能拯救城邦。

剧情围绕着寻找凶手而进行。全剧共有两个线索。其一是,忒拜牧人曾说拉伊俄死死在三岔口,其妻子伊俄卡斯特曾提到拉伊俄斯的相貌、年龄、侍从人数以及被杀的时间。这一切证明俄狄浦斯是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但俄狄浦斯仍未想到那人是他的父亲。另一线索是:科任托斯牧人告诉俄狄浦斯,他并非波吕波斯的儿子。当这两个牧人相遇时,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真相也就大白了。该剧通过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一步步地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悲剧气氛也随之趋于顶点:伊俄卡斯特自杀,俄狄浦斯自刺双目后离开忒拜城,行乞涤罪。

评价:《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剧作中最具震撼力的一部。希腊人笃信命运,这在悲剧中也有所反映。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提斯》被看作是命运剧,《俄狄浦斯王》更是命运剧的代表。但是,命运固然是不可战胜的,俄狄浦斯并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展开英勇的斗争,他的品德,他那种完全不顾自己痛苦的行动,他那种不惜任何代价去寻求真相的决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可以说,这是一曲人与命运作殊死斗争的悲歌。

[编辑本段]情节

底比斯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不知凶手是谁。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他来到底比斯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经过一番追查,证据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情节的整一、结构的严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故事集中写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王凶手这一中心事件。究竟谁是凶手?形成戏剧的“悬念”。接着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发现”、“突破”,使矛盾一个个地揭开,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索福克勒斯不写神而写理想化的人,而且把人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使之动作性强,性格鲜明。他把演员从两个增加到三个,这样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扮演各种人物,表现人物的多方面性格。他又以对白代替合唱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分,使悲剧成熟为真正的戏剧艺术。由于索福克勒斯对希腊悲剧的卓越贡献,赢得“戏剧界的荷马”的美称。

这部剧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作者一方面表现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一方面也表现人类心智的局限和命运的强悍有力。俄狄浦斯的遭遇是悲惨的,但他的自我结构上首创倒叙式的范例,剧情从故事将近结尾处展开,在向高潮推进的同时向前回溯,布局谨严,结构紧凑,情节起伏跌宕,发现、突转、悬念等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

你觉得伏尔泰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情的人?

【伏尔泰是个怎样性情的人?】

(上篇)

伏尔泰是很奇特的一个人。

其貌不扬;年轻之时,尤为轻浮浪荡、肆无忌惮,还有点点劣迹,却会使得18世纪的法国,成为他的世纪;正如雨果所说:

“只要提到伏尔泰,就等于概括了整个18世纪的特点。”

路易十六被囚禁在神殿监牢中时,指着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说,“这两个人打垮了法国”,他是说推翻了他的封建王朝。

意大利有文艺复兴,德国有宗教改革,18世纪是法国人的世纪,有启蒙运动与大***;伏尔泰既是法国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更是启蒙运动的旗手,还是半个法国大***——另外的半个是卢梭。

伏尔泰参与过的事也太多了,似乎当时法国发生的什么事,都有他的份。

我只聊聊他的性情及其生活上的那点事;凡是涉牵到历史大事件,就省略掉,因为头绪繁杂,说来又会觉得乏味的。

1694年11月21日,伏尔泰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有产业的家庭,父亲是夏德莱区法院的公证人;虽然有产业,属于资产阶级,但在当时的封建等级社会里,社会地位属于第三等级。

他刚生下时又瘦小又虚弱,护士说他最多能活半天;岂知这个预言的误差也未免太大了,他偏偏活了差不多八十四年。

伏尔泰十二岁时,就能写出好诗。

夏托纳夫神甫把他写的一首诗,拿去给八十五岁的妮侬·德·朗克洛看;这个老妇人,曾是巴黎的名妓,却是一代才女,她看后十分赞赏。

老妇人于当年去世(1705年),死前留下遗嘱,给了伏尔泰一笔为数2000利弗尔的赠款,供作购书费用;由此事也可见,伏尔泰少年时的文学才华就很突出。

1711年,伏尔泰从大路易中学毕业。

当时,摆在非贵族出身的青年面前,只有两条路比较有前景,一条是学神学,做教士,走教会的路;另一条是学法律,当法官,走政界的路。

伏尔泰的志向是搞文学,老爸却希望儿子成为律师;高压之下,伏尔泰进了一所法科学校,读了两年后,他毫无兴趣,就郑重地向老爸表示:

“我的前途只能做文人,别无他路。”

老爸则竭力劝阻儿子,千万不可舞文弄墨。

他直言不讳地对儿子说:

“文学毫无用处,只会把人引向饥饿和死亡。”

他还举出了历史上许多文人的不幸遭遇。

据说当时争吵得很激烈,有很多天,把桌子都吓得四只脚直抖直跳。

老爸如此阻止,还有一个原因,伏尔泰从小性情放荡不羁;除了会用改诗的办法哄诱女孩子之外,在校读书也没少闯祸。

他现在还参与了一个叫“圣殿集团”的社团,常与一班不得志的文人一起饮酒赋诗,指桑骂槐,评议朝政。

老爸的耽心没有错,固然在不久后,他就弄出了天大的祸事来了。

1715年,伏尔泰21岁,恰逢法王路易十四驾崩;年仅五岁的路易十五当然不可能治理朝政,法国进入了摄政时期,攝政王奥尔良公爵大权独揽,难免引出些闲言散语。

一次,摄政王为节省开支卖掉了皇室马厩半数的马,伏尔泰闻知后评论说,更明智的办法,是裁掉朝廷里半数的蠢驴。

此后,巴黎的街头巷尾不断有一些笑话流传出来,都是一些揭露宫庭以及讽刺摄政王治国无能的,起码有一半被说成是伏尔泰的创作。

更不幸的,还有两首诗是指责摄政王企图篡位的;人们不顾伏尔泰的一再否认,把著作权归之于他,还要在沙龙集会上请求他朗诵。

1717年5月16日的早晨,伏尔泰还在梦乡之中,就被巴黎的警察局长揪了出来,投入了巴士底监狱;他后来还有一次也是关在这里。

岂料伏尔泰对于本次坐牢,显得若无其事,甚至出于虚荣心理而喜形于色,认为如此一来,就等于为他扬名立万了;他还不慌不忙在狱中写起剧本来。

老父亲恨恨的咬着牙齿,为这个逆子到处花钱活动,终于取得了摄政王的谅解;伏尔泰坐牢不满11个月,就获准释放了。

1718年11月18日,他在狱中写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搬上了巴黎的舞台,竟然连续上演了45场;他一下子就红得发紫了。

据说他的老爸也赶了过来,坐到了包厢里;每次看到剧中精彩的地方,他都要骂几声,“这个坏蛋!这个坏蛋!”以此来掩饰心中的喜悦。

这个戏剧的成功,与迎合了市民当时对教会的某种微妙情绪有关;比如剧中第四幕、第一场中,有这样的台词:

“咱们的神父并不如常人想的那么聪明,

他们有学问仅仅是因为我们无知。”

第二幕、第五场,还通过剧中人阿斯普的口,发出了对教会的公然挑战:

“愿我们只相信自己,看万物用自己的眼,

愿眼睛成为我们的圣经、上帝和祭坛。”

写出这个剧本,让伏尔泰净赚了4000法郎,他又用这笔钱做了投资。

伏尔泰早就知道,文人如果没有独立的经济实力,就会受人轻视与摆布,就会失去精神的自由;因此,只有放下架子,靠自己的能力去发财才有出路。

伏尔泰后来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些遗产,又从国王那里弄到了一笔2000法郎的年金;在银行家巴利斯兄弟的帮助下,所有的钱全部投资于生意。

1729年,政府发行了一次计划不周的彩票,他趋机都买下了来,赚了50万法郎,惹得政府很恼火。

他还在普隆比尔矿里投资,拥有一家造纸厂和一家包装厂的大量股份;同时,还由巴利斯兄弟出面合伙走私军火。

美国人威尔·杜兰特在评价他的能力之时说,“幸亏他的法国人的文学才华中掺有犹太人理财的精明”。

的确如此;象他这样的被警察经常拘留,或者在巴士底监狱里关来关去,还多次跑到外国去避难的人,如果没有理财的精明,没有经济作保障,真不知道他这一生会如何个了局。

他卓越的理财能力是天生的,想学是学不来的。

我也理过财啊。

2007年下半年,股票的走势竟然是这样的好,我的手里只要有了点钱,哪肯不投入?起初也赚个百分之十还多,报纸和电视上都在说沪指要冲上10000点呢。

怎么到了第二年,我却会亏得那么惨呢?

一个人愈是穷,就愈会想一元硬币掰作两半用,偏偏就是掰不开;真个羡慕伏尔泰在钱多的时候,性情上却也变得越来越慷慨大方,这样一来,他却偏偏越来越有钱了。

1758年,伏尔泰在靠近日内瓦的法国边境,买下了费尔内庄园以后,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群门徒和食客。

他自嘲说,他都变成全欧洲的旅店大老板了。

一次,一个当地的朋友要到他的府邸里住上六周,伏尔泰不禁脱口而出:

“您和堂吉诃德有什么两样?他把客栈当成了城堡,您却把城堡当成了客栈。”

他无奈地喊道:

“请上帝来管管我的朋友们吧,我的敌人则由我自己来对付。”

晚年,他把时间、钱财和精力,大多用在了社会正义和福利事业上。

他为一些穷人修建起标准住宅。

他为失业者建立了牛奶场和钟表厂。

他到处去营救受到教会迫害的人。

一个巴黎市民这样说:

18世纪的法国的每一个人,无论亲疏,都需要伏尔泰;可以向他求教、倾诉,或者恳求他的帮助,他不会让每一个人失望的。

他的才华与富有,早就吸引了不少的贵妇人;史载,年轻的女性一见到他就致礼膜拜,这在当时竟然成为一种时尚。

所以,他虽然是一个老光棍,身边却没有缺过情人;他也一直沉醉于情妇们给他的乐趣中。

但是,你能相信吗?

他如此才华,如此富有与慷慨,却在当时法国的封建等级社会里,依然因为出身于平民,经常遭受到贵族的歧视、侮辱与迫害,尤其是在他的青年与中年的时期。

平民的身份给伏尔泰带来了重大影响;他的一生中许多事件的发生,可以说都与这个身份有关。

话说1725年12月,也就是1718年上演了《俄狄浦斯王》一举走红以后;这时,他在各种社交场所里,头尾已经悠哉地混了约8年。

一天,伏尔泰与他的情人、喜剧名演员勒库弗勒小姐,坐在歌剧院的包厢里好好的,却无端受到了罗昂爵士的侮辱。

罗昂是法国最有权势的一个贵族家庭的成员;他早就对没有地位头衔的伏尔泰、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忿忿不平,他早就想羞辱伏尔泰一番。

罗昂问:

“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他知道自己的姓氏吗?”

伏尔泰答道:

“阁下,他是一个没有煊赫姓氏的人,但他的名字受人尊敬;而爵士先生,正在结束他的姓氏。”

第二天,伏尔泰正在苏里公爵家里吃饭,一个男仆跑来说,有人在门口等他。

伏尔泰见不到人,走到了街上张望。

只见街囗停放着两辆马车;伏尔泰刚一走近,头上就挨了一闷棍,接着几个打手一哄而上,一顿臭揍。

罗昂讥笑说:

“不要打他的脑袋,那里面还会弄出一些好东西。”

伏尔泰被殴打的事,就发生在苏里公爵的家门口;公爵自然也会蒙羞的,可是公爵不愿意帮助他申冤,对他说:

“你要明白,你只是一个诗人。”

伏尔泰缠着绷带奔走了几天,却上告无门,只得收罗了一帮地痞,准备报复罗昂;未曾想事未实行,国王却已下了命令,以聚众闹事的罪名,把他再次投入了巴士底监狱。

罗昂事件,乍一看似属个人纠纷,其实却是伏尔泰与法国等级制度与专制政体长期冲突的结果;正如法国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的评论所说:

“这件事故很重要,因为伏尔泰的永远反对政府是由这件事情决定的。”

本来,伏尔泰在青年之时,也写些小诗或者说点俏皮话,讽刺政府及其当权者;这样的行为,只不过是文人的一种习性而已。

就象时下的许多小百姓,见到了一些执法不公的事体,吹个口哨、来点哄笑一样,未必就是真有对抗政府的企图;却有一些抱着私心的官员,偏要抓住不放、大做文章,结果真个弄出了大的冲突来。

伏尔泰写点俏皮话、发点牢骚,起初并没有对抗政府的意思;他原本就是一个动机与思想很复杂的人,我们来看几件事。

1717年,伏尔泰因讥讽摄政王第一次坐了巴士底监狱、出来以后,深知摄政王冒犯不得,曾经“不计前嫌”前往摄政王的府邸,对他的“宽宏大量”表示感谢;临走时,还不忘丢下一句俏皮话:

“陛下,您真是助人为乐,为我解决了这么长时间的食宿问题,我衷心地再次感谢您;不过今后,您就不必再为这件事替我操心啦。”

《俄狄浦斯王》一剧大获成功之后,就连摄政王也过来捧场,并发给他政府年俸;伏尔泰一时得意忘形,把原来的屈辱羞耻全抛到脑后,一时间竟会成了个攀附权贵、吹须拍马的文人。

他先是写了《巴士底狱》一诗对摄政王大加赞美,继而又以剧本赢得波旁公爵一个情妇的青睐,由此得以被邀参加了路易十五的婚礼;伏尔泰更是受宠若惊,打算此后就专为皇后写剧,他还得到了皇后赏赐的1500里弗尔的年俸。

到了第二次又入巴士底监狱之时,他才认清了专制政体官官相护、扶强凌弱的丑恶面目,也使他明白了自己依附权贵的可笑。

为了出狱,伏尔泰向当局提议,以自愿流放英国为条件请求释放;法国政府准其所求,于5月10日解送出境。

他在英国,一住三年。

在这里,伏尔泰通读了洛克、培根、牛顿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启蒙主义的世界观。

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英国的政治制度和个人自由;这与他在法国所知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英国,没有哪个贵族能用一个命令就把谁匆匆投入狱中;若以非正当理由将他拘留,一张人身保护令就可立即获释。

于是,他要向自己的法国同胞,宣传英国的自由原则;他很快就写成了一书,1733年在伦敦以《英国通讯》为书名出版了英文版。

次年,法文版改名为《哲学通讯》在里昂秘密出版;出版商偷运到巴黎的1500本,几天内便被抢购一空。

他在该书里对英国的两党制,借用一个英国人之口作了介绍:

“这是真的:在我们这儿,老是有两党用笔或阴谋斗争着;然而,到了武装保护国家和自由的紧要关头,这两党又团结起来了。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的寄托;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家:这是两个醋气熏天的情夫在那儿争献殷勤地侍奉同一个情妇。”

该书被法国政府判为禁书,当众烧毁;然而它的问世,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真正开始。

这是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伏尔泰说:

“太棒了,我的书就象栗子一样,越烧卖得越快!”

尼采后来评论说:

“勇猛的超人必将狂笑而来。可不是吗,伏尔泰来了,他的笑声摧枯拉朽。他和卢梭是从封建贵族制过渡到中产阶级统治这一伟大的经济、社会过程的代言人。”

伏尔泰终于成为18世纪名震欧洲的一个伟人。

(中篇)

伏尔泰在感情生活上,从来是放荡不羁的,加上他的巨大声誉和富有,他虽终生未婚,却有众多的情人;其中一个,名叫爱米莉,她是夏特莱侯爵的夫人。

爱米莉在伏尔泰的一生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女人;所以,伏尔泰与她的一段情缘,也应当写一写的。

173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伏尔泰的情妇、圣皮埃尔公爵夫人,陪伴一个女子来到他的住所;当这个女子见到了伏尔泰之后,竟然不顾公爵夫人也在旁边,就大胆地搂住他的脖子,一阵热吻。

这个女子就是爱米莉。

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交际圈里,爱米莉被公认为才女;据说,她的拉丁文说得像西塞那样流利,数学演算可与欧几里德媲美,几何学造诣能令阿基米德困惑。

她懂拉丁文、英文和意大利文,译过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也译过牛顿的《原理》,还撰写过关于莱布尼兹哲学和牛顿微积分的论文。

她比伏尔泰少12岁,1725年与夏特莱侯爵结婚,生有一儿一女;可她虽已做了母亲,依然是风流洒脱,她把保持贞操名节,看成是一种不屑理喻的偏见。

她喜爱打扮,喜欢唱歌、跳舞,还有赌博的嗜好;那么,她是否还是一个大美女呢?克雷基夫人这样描述她的容貌:

“我的表姊爱米莉是一个样样都大得可观的巨人,精强力壮异乎寻常,不成体统至矣尽矣;她的皮肤之粗劣有如豆蒄刨床一般。”

爱米莉在婚前,也曾几次见过伏尔泰的,两人也有过不多的书信来往;后来,随着伏尔泰的名声日盛,她再也无法抑制爱慕之情,于是便央求圣埃公爵夫人带她去见。

当她一见面、就投入到伏尔泰的怀抱之时,伏尔泰也接受了她的热吻;第二天,他还通过公爵夫人转交了给爱米莉的求爱信。

进展如此迅速,从伏尔泰这边来看,主要也是出于一种思想上的共鸣、精神上的需求。

伏尔泰当时刚从英国回来,他深受牛顿的科学发现和洛克的哲学原理的影响,一天到晚嘴上挂着这两个英国人的名字。

但伏尔泰认为,在巴黎很少有人能够与他谈论这些问题;比如,法兰西学院的科学家们,多属笛卡尔派,他们对英国的新思想深表怀疑。

伏尔泰深信,只有爱米尔可以例外;她能够理解自己所谈论的一切,而且会接受他的观点。

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也促进了伏尔泰与她开始了长久的同居;《哲学通信》出版后,即遭当局查禁,他作为此书的作者,在巴黎无处藏身,便去投奔爱米莉。

夏特莱侯爵,也即爱米莉的丈夫,在法国东北部、布莱兹河畔的西雷镇,拥有一座13世纪的宅第;这个地方距比利时很近,一有风吹草动,就可以溜至国外。

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利用夏特莱的身份保护自己;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在伏尔泰遭受迫害、多次处于危险之时,侯爵固真四处去活动与调停。

侯爵先生的胸怀很博大,一直认可这一对情人的同居;这在咱中国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其实也与法国的时代风气有点关系的——当时的道德、风气,准许一个已婚女人在家里添一个情人,只是不允许有人在外头宣扬而已。

后来,也有评论者这样开玩笑说:

“当侯爵夫人不仅选择了一个情人,而且是选择了一个天才之后,全法国都原谅了她。”

同居期间,伏尔泰在爱米莉的影响下,对自然哲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写成了《牛顿哲学原理》;他在该书的题辞里,把此书献给爱米莉,因为正是依靠她的帮助,伏尔泰才走出了牛顿科学思想的迷宫。

在这里,伏尔泰还出资建造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实验室。1737年6月,法国科学院进行一项有关火的性质的有奖征文,他与爱米莉各以论文参赛,也都获了奖。

在这里,伏尔泰对于戏剧的爱好丝毫未减。

他不仅自己写戏剧,写出了悲剧《梅洛普》、《穆罕默德》,喜剧《放荡的儿子》、《纳尼娜》;还让人把一个阁楼改造成小剧场,组织业余剧团来演出,并对当地居民开放。

然而,伏尔泰与爱米莉的矛盾,也当然是会发生的。

爱米莉是这么一个人,她对于严肃的事与轻浮的事,都怀有同样的热情;他很爱伏尔泰,却又不满足于他的近乎柏拉图式的爱情。

在同居了十五年以后,爱米莉又堕入了时年33岁的圣·郎伯的情网;这个小伙子很飘亮而又富于机智,还擅长于诗文。

当这两个人请求伏尔泰的原谅之时,他想到了已在暮年,不可能再去与这个年轻人争夺爱情了;就向他们表示了祝福。

他这样自嘲说,“这就是事物的秩序,一颗钉子挤出了另一颗钉子,世界就这样运行”;他还给这“一颗钉子”写了一节风趣的小诗:

“圣·朗伯,全是因为你,

玫瑰才开花;

剌儿全归我,

花儿留给你。”

但,伏尔泰虽是豁达大度,而这两人造成的后果,却是不可挽回的;年近44岁的爱米莉怀了身孕,并于1749年9月3日,在产后一周之时,由产褥热而猝然去世。

爱米莉的突然离世,使得伏尔泰处于半疯狂状态;据记载,他跑到了郊外,跌到在路上,由他人抬了回来。

伏尔泰在给德尼夫人的信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个可怕的打击,我只希望不久便到她那里去。我失去的不是一个情人,我失去了半个自己,失去了构成我的灵魂的那个灵魂,失去了20年的朋友。”

(下篇)

1758年年底,伏尔泰以德尼夫人的名义买下了费尔内庄园,居住了近二十年。

他作为欧洲伟人的形象,就是在这个时期定型的;他写出了大量的小册子和论著,以不同的署名散布到欧洲各国,他实际上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法国启蒙运动。

他已有很久、很久,没有回到巴黎了,希望能够在暮年,再次看到巴黎。

1774年,路易十五一命呜呼。

接任的路易十六处于内乱外困之中,他再也无力阻挡伏尔泰的步伐了。

1778年2月10日,84岁的伏尔泰终于回来了。

他回巴黎之时,乘坐的是可躺式马车。

途中,一个驿站主人认出了他,给了他最好的马;还吩咐马夫:

“好好地为伏尔泰先生赶路,鞭死我的马也不妨。”

在巴黎,他去法兰西学院的途中,欢迎的人们,争先恐后攀上了他的马车。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送给他的裘皮大衣,也被人们撕得稀烂,因为谁都想扯下一块留作纪念。

同时代人杜威尔纳这样评论:

“任何国君也不能有与此类似的威望来控制舆论。”

当时,他已在实际上成为法国思想舆论界的主宰,他赞同什么,什么就会有权利存在;他的每一句新的言论,都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

伏尔泰憎恨世界上的暴君和作恶的贵族,他哀叹每朝每代的历史学家把这些人捧为令后人敬慕的对象,认为这是愚不可及;他这样写道:

“人类可卑的愚蠢,就在于崇拜那些乱世奸雄。”

他痛斥君主掠夺臣民的财产,大骂贵族们除了自己的意志外不知有法律,他的诗歌充满战斗的激情:

“你们曾经利用过无知、迷信、疯狂的时代,来剥夺我们的财产,把我们践踏在你们的脚下,用苦命人的脂膏把自己养得肥头大耳,现在你们发抖吧,理性的日子来到了。”

他用99卷的巨著,揭露了掩盖在面纱之下的社会现实。

在哲理小说《老实人》中,他借用了笔下的老实人之口喊出:

“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是灾难啊。”

在《老实人》中,伏尔泰还写了一个人物邦葛罗斯;他是“省里的圣人”,他教导学生说:

“万物皆有归宿,此归宿自必为最美满的归宿。岂不见鼻子是长来戴眼镜的吗?所以我们有眼镜;身上安放两条腿是为穿长裤的,所以我们有长裤;石头是要人开凿、造宫堡的,所以男爵大人有一座美轮美奂的宫堡;本省最有地位的男爵不是住得最好的吗?猪是生来给人吃的,所以我们终年吃猪肉。谁要说一切皆善简直是胡扯,应当说是尽善尽美才是。”

小说写邦葛罗斯,其实是对莱布尼兹用“先天和谐论”来粉饰现实、为等级制度唱赞歌的论调进行讽刺的,而文笔又是那样的幽默。

伏尔泰曾将“自己笑,也让他人笑”作为写作的座右铭;他说:

“那些不会用大笑抹平额头皱纹的哲学家,是会大祸临头的。我一直将严肃视为一种疾病。”

“正因为我们能够轻狂一下,所以大多数人没有上吊自杀。”

然而,伏尔泰的一生,在许多方面也充满着矛盾。

他讥讽追逐财富的不值,自己却获取大量财产;

他取笑国王、贵族,又与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俄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等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还试图以他们作为靠山;

他怀疑上帝,揭露教会的罪恶,又去寻求教皇的庇护。

他在解释为何会把剧本《穆罕默德》题献给罗马教皇、申请并得到两枚奖章这一件事之时,这样说道:

“对善良的人进行迫害的那些人将会认识到,我披着圣衣保护着自己。”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因为他有大量的反对教会的言论。

比如,著名的解释宗教起源的“傻子遇上骗子”说,就是他发明的。

这个解释,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是十八世纪以来比较流行的一种学说;法国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也都持这个观点。

伏尔泰还指出,基督教的历史是一部残暴的血腥史;据他的统计,人类因基督教损失了一千七百余万生灵,平均每一个世纪,就有一百万人被处死。

还在1722年,他偕同情人德·吕贝勒蒙德夫人、前往欧洲各国游历之时,就曾于路途中,写了一首诗赠给她。

诗里,讽刺了上帝的无能和荒唐:

“他胡里胡涂地施恩,他胡里胡涂地逞凶。

他费尽全力创造人,他又马上给他们送终。”

但于另一边,他又耗尽毕生精力去证明上帝的存在,并且认为上帝是世界的最初原因和创造主,“不存在自然的东西,万物都是宇宙中的艺术,而艺术证明创造主的存在。”

在他看来,上帝除了一次创造活动、创造了现实世界之外,就不再干预此间的事了,犹如一位建筑师完成了宇宙大厦的建筑之后,就不再过问这所大厦的使用——人的祸福,从此就不再与他有相干了。

他又认为,上帝的存在对维持人世间的秩序和道德,意义重大,“如果上帝不存在,必须把它创造出来”。在《甲乙丙丁对话录》中,他借人物之口说道:

“我要我的律师、我的裁缝、我的仆人、甚至我的妻子相信上帝;我认为,这样做我就可能少被抢劫或少戴绿帽子。”

从他临死前的表现看,他内心里是不信仰的。

伏尔泰重回巴黎这一年,也即1778年的5月30日,他由忽然的病倒,而终于奄奄一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神甫来到他的病榻前,问道:

“我的孩子,您承认耶稣基督的神性吗?”

伏尔泰默然不答。

神甫反复追问。

处于弥留之际的伏尔泰,突然发了怒,他喊道:

“让我安静地死去吧!”

言罢溘然长辞,享年84岁。

巴黎不准为他举行基督教葬礼。

朋友们让他端坐在一辆马车里,装作他还活着,这才得以出城。

在塞利埃,终于找到了一块土地将他埋下。

伏尔泰虽然没有看到在他身后11年发生的法国大***,但他被公认为是思想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18世纪欧洲思想的泰斗”。

在大***热潮的1791年,法国人民隆重地将他的遗骸运回巴黎,葬入国家公墓。

十万人自行列队伴送,街道两侧有多达六十多万人目送。

灵车上写着:

“他是人类心灵的推动力,他是我们自由的指路灯。”

伏尔泰的心脏被装在一只精致的小盒子里,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上面写着他生前的一句话:

“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网友留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Retur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