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有关君子的名言名句大全,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有关君子的名言名句大全_⊙天道运行刚强雄健,君子应效法天道,像它那样精进奋斗、自强不息。大地宛若坤卦,德性仁厚,君子应效法大地,像它那样宽厚和顺、承载万物。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是周人所作,故称周易。司马迁《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也就是说,《周易》这部不朽名著,是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时写成的。《周易》既是一部古人用于占卜之书,又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经典,在中国文化经部典籍中有群经之首之誉。
⊙君子一词在《周易》中出现53次,是《周易》推崇的人格表率。君子所具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包容、勤勉、仁慈、博爱等高风亮节的品格,光耀千古,感召众生。几千年来,《周易》所宣扬的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君子平安而不忘危险,生存而不忘危亡,安定清明而不忘祸乱,这样自身才能平安,国家才能保全。
⊙曾任美国总统的林肯有句名言:杀戮没有荣耀可言,破坏也不会有正当的理由。除了结束,战争中没有可称为美好的东西。这句话,与老子之言可谓遥相呼应。
⊙君子靠治国以生存,小人靠劳动以生存。君子专职于治理国家,能使得统治者受到尊重而百姓归顺;小人专职于劳动,能使得财物丰厚而家养富足。
⊙君子,这里指治国者,他们具备文化知识和治国才干;小人,这里指普通百姓,他们最擅长稼穑和劳动。在法家看来,君子需从事管理,小人需专职于劳动,二者备用其长,各司其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礼法昌隆、生活富足。孟子也曾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所表达的是同一观点。
⊙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大道就自然运行了。孝顺父母、恭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爱的根本吧?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道德原则。如何为仁?在孔子看来,孝悌为仁之本。一个人如能做到入则孝,出则悌,推而广之,则能达到泛爱众。正如古语所说百善孝为先,孝悌为仁的根本。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尊敬爱戴,还能指望他对别人会有什么仁爱之心、仁义之举吗?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者,才有可能在社会上是个诚实可靠、乐于助人的人。我国还有一句古语: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论语》这段表述,或许可被看作是其理论依据。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孔子这里把义与利作为一对伦理范畴对举:义重在群体利益,利重在个体利益。孔子并不完全排斥个体利益,他在《里仁》篇中就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可是,孔子认为谋求利益不能违背仁义道德,所以他又说:(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究竟把义放在首位,还是把利放在首位,孔子认为这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试金石。
⊙孔子评价子产说:(他)具有君子的四种品质:为人处世很谦逊,侍奉国君很恭敬,养护民众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道义。
⊙孔子这段评价郑国大夫子产的话,可说是论述为官的君子之道。为官者首先自己要行为谨慎谦逊,同时既要对上恭敬,又要对下多予恩惠,讲究道义,不能横征暴敛、欺压百姓。以惠养民凸显了为官者的仁心;以义使民则强调为官者的政治才干,即以法度为准则引导、规范百姓,使他们的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君子的德行就像风,小人的德行就像草;草遇到风,必然会随风倾倒。
⊙是孔子答鲁国大臣季康子关于如何执政时说的。孔子反对季康子用杀人的办法打击罪恶,反对滥用刑罚威胁百姓,主张施行德政礼教、化民成俗,因而有子欲善而民善之说。孔子认为,领导者的道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所以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道德风范的影响力,就像大风吹过草地,草随风倾倒一样,能够起到良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子路询问怎样做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而获得诚敬之心。子路问:做到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修养自身而使他人安心。子路又问:做到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乐,这是尧、舜也难以做到的事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所提倡的古代知识分子(君子)的人生追求。对个人而言,这是一个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孔子首重修身(即修己),因为这是齐家(安人)、治国、平天下(安百姓)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修己和修身,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及单纯的内省性精神活动,它还需要同完善外部世界的社会活动相结合,最终达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目标。
⊙孔子说:君子谋求大道而不谋求食物。去耕作,也可能遭遇饥饿;去学习,倒可能得到俸禄。君子忧虑的是正义大道能否畅行于世,而不是自己生活的贫困与否。
⊙春秋时,士之为学者,多得不到俸禄;而习耕种者,皆可解决谋食之虑。故当时士子往往趋之异业谋食,而谋道之人不多不专矣。孔子指出君子当为道而谋、学当得禄之理,认为耕或不免于馁,学则可以得禄,意在劝人忧心于道、有志于学。
⊙强调的是君子当加强学习,以谋道为业。真正的君子,是具有担当精神的,他们不谋求一己的丰衣足食,而忧虑人生理想能不能实现、天下大道是不是畅行。君子优道不忧贫,即使处于贫困当中,也能做到安贫乐道,以追求大道为使命。
⊙子夏说:工匠们在作坊里完成他们各自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而领悟和推行大道。
⊙百工成事,君子致道,这是依据社会分工原则所形成的两类职业使命。换言之,成事是百工所要承担的任务,而致道则是君子所追求的理想。那么如何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呢?只能靠专心致志,只能靠正本清源。百工要想制作出一件精良的器具,就必须要老老实实地在工肆里琢磨劳动。君子要想搞清楚道为何物、如何行道,就一定要心无旁骛地刻苦学习钻研。任何成功都是靠走正道、下苦功方能实现的。那种成天三心二意以及处心积虑走旁门左道的人,是难以如愿以偿的。
⊙君子遵从上天赋予的道德本性,又通过好问和勤学,使自己的知识既宽广博大,又深入精妙;使自己的德行既极其高尚光明,又能遵循中庸之道。
⊙德行与学问,是君子的立身之本;而好问与勤学,则是修炼德行、提升学问水平的根本途径。君子在加强自我修养时,要将深邃广博的知识、高明而不偏不倚的德行作为最高目标,勤学努力,孜孜不倦。儒家这一思想影响十分深远,时至今日,德、能、勤、绩(思想品德、专业技能、勤奋努力、工作业绩等)仍然是评价和考核员工的重要指标。
⊙君子为人处世之道是:贫穷时能够体现廉正,富贵时能够体现道义(仁爱),对活着的人能够表示爱心,对死去的人能够表示哀伤。
⊙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其中兼爱是其核心理念。就典型地体现了兼爱的原则。墨子为君子设置了四种情境,即贫、富、生、死。他强调无论处在哪一种情境,君子都应该表达自己的爱意、善心,都能够不失去正确的判断。在墨子看来,这是君子应该要秉持的正确处世之道。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含意深远的,是善言;坚守简约而施惠广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谈,内容常见却含有大道至理;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己开始,然后去影响别人,从而使天下太平。
⊙君子为什么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呢?因为他们掌握了两个法宝,一是善言,二是善道。善言指虽然表达浅近,但蕴含着深刻道理、能够发人深省的语言;善道指虽然只要求自己,但能让他人受到触动、受到影响的品行。由此可见,说善言、行善道,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有抱负的人所要追求的境界。
⊙古代的学者是为自己而学,现在的学者是为别人而学。君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小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取悦别人,以博取名利。
⊙学习的内在追求,是为了涵养心性;学习的外在动力,是能够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而所谓名利,是自然而然包含在其中的。孔子所说的禄在其中矣,就是这个道理。读书人切莫本末倒置,把读书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铺路石,甚至为此蝇营狗苟、不择手段,那就不是君子为学的正确态度了。
⊙法令不可能自己存在,制度不可能自己推行,得到执法守法的人则存在,失去执法守法的人则消亡。法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而君子则是守法的本源。
⊙法令和制度是人制定的,同时需要大家共同来遵守。不仅制定法令制度需要知法懂法的人来执行,而且法令制度的权威也需要知法守法的人来维护。如果一部法令出台,没有人去遵守,就会出现有法不依,甚至法不责众的乱象。在荀子看来,一个崇尚礼法的社会,必须有像君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来参与和维护,否则就会失去构建礼法社会的基本前提。因此荀子又说: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荀子君道》)由此可见君子在构建礼法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春季栽培桃树、李树,夏天就能享受枝繁叶茂所带来的阴凉,秋天就能食用成熟的果实。如果在春天种植蒺藜这种植物,不仅夏天无法采集树叶,秋天也只会收获荆棘。这样说来,秋天有什么样的收成,完全在于春天种植什么。因此君子对于到底要种植什么,树立什么,事先要经过慎重选择。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是说开始时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将会直接决定会得到何种结果。本则格言所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现实中,一些人在遭遇困顿甚至是违法犯罪之时,常常或自怨自艾,或感叹时运不济,却未能从错误的根源上进行反思检讨。譬如从政,按理说,这是一个履行公共职能、实现公共价值的十分便利的渠道。历史上的仁人志士、著名的政治家们,之所以能有建树,无不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便立下勤政廉政、造福百姓的宏伟志愿。在这样的志愿指导下,他们一心为公,不谋求个人私利,所以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与之相反,也有一些人,从登上仕途开始,就推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信条,全无为国为民之担当,满是贪腐营贿之私心。这样的人,最终必然是覆水难收、身败名裂,不仅自己遭殃,也连累家人,败坏道德纲纪。因此,想要走好人生道路,起步时能否确立正确志向,是至关重要的。
⊙君子不逃避外患。
⊙大夫不得用地公子无去国之义君子不避外难,这是古代大夫、公子、贤臣们尊奉的三个原则。其本质要求就是,遇到困难不能躲避,要敢于担当。公子去国避难与大夫弃君避难的行为一样,是不能被原谅的,也是不允许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因子。 (整理)
⊙国家将要兴旺的时候,一定有吉祥的预兆,君子被重用,小人被斥退。国家将要危亡的时候,其标志就是贤人隐退,而乱臣显贵得势。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蜀君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从君王的角度来说,重用君子,斥退小人,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反之亦然。君子、小人的显达与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兴起或衰落的重要标志。如此看来,所谓预兆,并非真的是有什么灵异符应,而在于究竟采取何种用人导向。
⊙君子有两种耻辱:国家政治昏暗,个人却富贵,那是一种耻辱;国家政治清明,个人却贫贱,那也是一种耻辱。
⊙民众尤其是君子的个人命运应当与国家的命运一致:国昌,当贵;国难,当赴。逆世而为、深藏待贾,那是奸商的行为,而一个有良知的商人是不会发国难财的。不仅商人,一切有是非辨别力的君子,都不应国无道而贵,也不应国有道而贱。因为国无道意味着政权所遵奉的是违反道德的政治伦理。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能致富显贵,那只能靠牺牲品格,与歪风邪气同流合污而得来。反之,如果国有道而贱,要么是其人本身无道,要么只能说明缺乏起码的能力,这也不能算是真君子。
⊙君子不以私利损害公益。
⊙为公还是为私是衡量一个人胸襟和境界的标杆。我们在面对公与私的时候,是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分明、公私兼顾,还是损公肥私、假公济私?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进步,个人的正当利益和私有财产已经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对象,而且国家鼓励个人通过正当途径合法致富。但如果通过窃取或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等手段充盈自己的腰包,那就是不道德甚至犯罪的行为,更不应当是君子所为。
⊙君子做官不是为了自己,在职位上所考虑的,岂能因为远近亲疏而有所不同呢?
⊙心底无私天地宽,法前无己公正在。这里强调君子的为官之道应是公正平等待人,为国家谋利益,为人民谋福祉,而不能怀私情、谋私利。对人对事不能搞帮帮派派,不能因远近亲疏不同而差别对待。
⊙君子担任职务时就考虑如何造福于人,面对上级官员时就考虑如何举荐贤明,因此能够居上位而下面人不怨恨,在前任而后来者不埋怨。
⊙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官员呢?俗话说,在其位则谋其政。一个官员,既然获得任职,那么就应该有所作为。怎样有所作为?无非是想着怎么造福百姓,怎样举荐人才。只有这样做,下属才不会怨恨自己,继任者也才不会指责自己。旧时代的思想家尚能为封建官员提出如此具有道德感召力的官箴,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应用心体会。
⊙君子身处高位会造福世人,小人有权有势会危害百姓。
⊙君子处于高位,会造福一方;而小人处于高位,就会损伤百姓利益。为官,关系着千百万民众的切身利益,当身在其位,蓄谋其政;而不能沽名钓誉,更不该利用官位巧取豪夺,为自己谋利。这里强调的是要选品德优良的君子从政。只有像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成为受百姓欢迎和爱戴的好官。
⊙在军队中就要运筹帷幄,在朝廷里就应参与议政。如果不竭力为君主出谋献策,维护国家社稷,这是君子的耻辱。
⊙古代的君子如果爱护某人,就担忧其是否会无所成就。
⊙君子具有才能,会用来做好事;小人具有才能,则用以千坏事。
⊙小人和君子可能都具备某方面的才能,但他们发挥才干的目的不一样,小人为己,君子为人。小人不惜损害公共利益、他人利益来满足私欲;君子却甘心抛洒血汗为众人谋福祉。评价一个人,不能仅仅看他具备什么才能,更重要的还需考察他的品德,看他用才能来干好事还是干坏事。我们常说一个人要德才兼备,也是源于这个道理。
⊙君子和小人关注的不同,在于一个为公,一个为私,仅此而已。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追求崇高的精神,所以怀德,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论语卫灵公》),所以关心自己的人格形象是否被世人认可。小人追求物质享受,所以关心田宅财产,他们唯利而图,所以贪图小恩小惠。是朱熹对孔子上面一段话的注解。按照朱熹的说法,君子、小人的差别,根子上是公私之间的差别。以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便是君子;以私人利益为主要追求,则是小人。
⊙君子未必能恰当处理寻常琐事,但其才德堪当大任;小人虽然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也未必一无是处。
⊙君子和小人,经常是作为一组相对概念出现的。君子固然是一种理想的完美人格,但小人并非坏人。朱熹对君子、小人所做出的界定新颖而有眼光。这给我们以启示:评价人要坚持全面、辩证的观点。君子,往往更多处理大事、把握大局,他们的精力专注于此,因此在琐事的处理应对上有时未免粗疏,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小人呢,眼界不高、格局不大,但是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无论是识人还是用人,都要善于扬长避短,让拥有不同才能和品德的人各得其所,切不可求全责备。
⊙君子治理国家,重在匡正纲常纪律,重在整治法令制度。
⊙制度是治理国家的保障和根本,有德行的人治理国家,一是着力于改进和完善法律制度;二是严格遵照法律制度行事。法治中国是君子为国思考的延续和发展,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统一的社会系统工程。法治中国的本质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和平等。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都只能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用一年的辛劳换来数十年的福利,用十年的奋斗获致一百年的惠泽,这是君子所应该做的。君子谋利,是为了大众;小人谋利,是为了自己。
⊙君子在追求利益的时候,会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小人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君子在注重自我修身养性的同时,也同样看重对他人的帮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走的是一条互助互利的道路。而小人则往往看重私利,虽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甚至为私利而排除异己,假公济私。
⊙君子谋求的是国家大事,小人图谋的是自身的私利。谋虑国家大事的人,首先为天下百姓操心;为自身谋虑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私利。这大概是有智慧的人志向深远,所谋求的目标宏大。正因为志向的远大,才能够顺应天意民心。
⊙小人目光短浅,只知道谋取自身的利益,只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行动。而君子则目光远大,为了天下的利益处事行动,不拘于自己的小小利益。忧国不谋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菹涵的优秀品质。这种为国家振兴而勇于奉献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贤能的人得到重用,国家就会兴盛;小人得到重用,国家就会危亡,国家的领导者应该谨慎考虑这件事情,应该驱走和远离小人,举荐和重用君子。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国家兴盛必须重视人才,不仅应侧重对人才能力的考察,还要侧重对人才品德的考察。只有德才兼备的君子,才应该得到重用。那些奸佞之徒,一定要予以贬责。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之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一个为官的君子,只要尽自己的心意去利物济人,使一国之内少不得他,那么上天自然也需要他,这便是为自己的生命建立了意义和价值。
⊙君子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一种宏大高远的追求。但如何济利天下,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口号上,需要务实推进。在推进过程中,能否把握和解决百姓最关心、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更好发挥君子的枢纽作用,则考验着君子的实际工作能力。如果做到了这点,那么他就是国家、人民不可或缺的人才,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人生价值。
⊙君子没有什么要为自己争的,争并非一种美好的品德。但遇到涉及国家重大利害关系的得失时,则应该据理力争;遇到涉及社会伦理规范的是非时,则应该据理力争;遇到涉及学问正道可能被邪术侵犯的紧要关头时,则应该据理力争。如果争是出于一种不带任何私心杂念,只求对天下有好处的信念,那么这样的争,就不是一般的争名夺利,而是为了达到更好地统一意见、消弭分歧的目的。为了更加有效地争,臣子在上殿议政时,要像老虎一样勃勃有生气,随时准备据理力争;与此同时,又能保持谦虚和平的心态,不与同僚之间因为一些无谓的争论而伤害了感情,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君子。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君子,往往给人以温柔敦厚、谦恭礼让的形象。但君子决非唯唯诺诺的懦夫,尤其是在大是大非的重要关节面前,君子要有态度、有立场,乃至有血性、有担当。孔子之后,君子性格中尤其不可或缺的刚健顽强、爱憎分明的一面,得到了越来越突出的强调。这里对争的重要性的论述,显然有助于强化对君子另一方面品格特质的认识。
⊙君子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争,同时争又不能伤了和气,不能陷入个人间、集团间的挟私结怨、倾轧报复,这显然对当下社会为人处世之道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应从中汲取既能坚定政治立场与原则,又能做到融洽同志关系的宝贵政治智慧。在日常工作中,分歧是难免的,有时固然需要在一定程度或层面上妥协让步,但在涉及根本方向、重大原则问题上,则决不能和稀泥、无是非,而是要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具有像猛虎一般不可侵犯的刚毅之气。与此同时,也要确保任何这样的争论都是出于公心,都不是为了私利,是为了达到认识和行动上的更高层面的统一。这样的争,就是君子之争。
⊙君子对于一只昆虫、一只蚂蚁都不忍心伤害,对于一根线、一缕丝都容不得贪取。这样的品质可以为万物立命,为天地立心。
⊙孔子很早就从颜回箪食瓢饮、安居陋巷的行为中判断出他有贤的品质。东汉时的薛勤也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说法。可见,一个人是否具有兼济天下的才干品德,往往从小事细节中就能看出来。因此,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成大器,必须从点滴做起。
⊙贤人君子要把天下的重任担荷在自己的肩上。
⊙君子之所以学习,是为了明白事理,为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
⊙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会被一些琐事俗务牵绊住心神,不善于抓主要矛盾。但真正的君子,真正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的人,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那些对国家社会有大作用的事务上,并且为之付出艰辛细致的努力。人们常说,要善于谋大事、管大事、抓大事,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怎样实现这些目标呢?品读,可以得出几点体悟:一是要有抱负,要善于区分大事、小事,将心思更多地放在那些有全局性影响的大事上;二是要有目标,用心学习那些足够让自己有能力驾驭大事的本领;三是要有毅力,为了学到本领,要全身心投入,不懈坚持。
⊙君子学习知识,如果学有所成却没有用于谋取自身名利,那就是为了在更加重要和深远的国家大事上发挥作用。古人早就有修齐治平的理想,北宋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何等胸怀!何等气魄!其所强调的就是读书人要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与志向。读方苞这段话,也应做同样的思考。
⊙程子说:在国家大事上,有想法、有见解却不说出来,这种人是名教的罪人。因此,古代的君子,对于自己素来关爱敬重的人,往往对其言行要求(责备)更为严格,这才是真正忠于前贤、厚爱前贤的表现。
⊙
⊙古代的君子,并不在意功绩是否在他手里完成,也不在意好的谋划是否由自己提出。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国家的忧患能得到分担,百姓的困难能够得到解决。
⊙士君子生逢一个政治昌明的时代,又得到一个可以践行道义、造福社会的职位,必须具备利国利民的能力,同时又做出实实在在的造福国家和社会的业绩,这样无论他在位或离职都能做到无愧于心,都能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人。
⊙
⊙
⊙古代的君子,对待是否出来做官,决不随意轻率。他们只有确认自己的志向可以为社会所认同,而自己的志向又确实能得到实行,能为百姓造福的时候,才会出来做官。
⊙古往今来,做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做官需要承担公共治理的责任,对为官者的品行和才干有很高的要求。古人对待是否做官的态度是慎重的,只有在对自己德才两方面素质都有清醒认识,同时又判断出社会时代适合自己出任官职,特别是某一政权在道义上不违背自己的价值观及政治追求时,才会选择出仕。如果认为做官容易,要么是盲目自大,要么是动机不纯,不仅无法做好官、履好职,也会损害事业、危害百姓,甚至还会使自己身败名裂。历史上有很多不愿为官或主动辞官的佳话,如晋代的陶渊明、元代的王冕等,都可看出他们对做官的慎重。
⊙君子的心血和精力,应该用在为国家分忧、保卫疆土并安抚民众,而不在计较自己个人的荣辱得失。
⊙孔子早就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优贫的话,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具有关怀天下、维护道统的气魄和雄心,不能为一己之安危和贫富而斤斤计较。姚莹这里所言即表明同样的道理。君子处世,要有大胸怀、大抱负,要真正能将精力集中到事关国家安危、百姓祸福的大关节中去,不能斤斤计较于个人利害得失。中国古代,这种君子不胜枚举,如冒死直谏、不畏权奸的比干、海瑞,如视死如归、坚守气节的苏轼、文天祥,都体现了君子这种可贵的品格。
⊙君子在学问上有所建树而流传于后世的,是治国理政之道,而不在于文才;是功业,而不在于空讲而没有践行的道德。
⊙在古代,对君子的讨论往往侧重于德行和文才,但姚莹在这里强调治国之道,强调功业。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首先,在君子文化的历代传承中,确实存在着重德行而轻事功的倾向。因循而下,君子就难免被附着上一层文质彬彬、难当大任的色彩。这显然是片面的。其实,君子人格既有厚德载物的一面,又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一面。其次,姚莹所处的晚清,正值国家多事之秋、民族存亡之际,现实迫切需要有志士仁人能够挺身而出、勇立潮头,以实际行动力国家民族贡献一份力量。
⊙士君子身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假如自我估量确实具备拨乱反正的才干,而整个形势或者说某些工作又能让自己发挥作用,那么就应该出来担当。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则应选择安于穷困,潜心治学,坚守向善之道,以保存文脉延续,等待机会为再开太平之世积蓄能量。如果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的品行和能力,不能正确审时度势,而是胡乱作为,供那些势利之徒驱使,不仅会危害社会,最终必定也会使自己人格丧失,学识荒废。洞明事理的人,定然不会这样做。
⊙君子不应当为自身谋求丰厚财富,应当为天地爱惜财富。不仅自己不能随便浪费,也不要和他人一起挥霍财物。
⊙君子白天勤勉努力,夜晚也保持惕惧省思,这样虽然有危险,也能够转危为安。
⊙老子曾说福祸相依,即福与祸总处在相互转化的变动当中。君子能够洞察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所以心中常存忧患意识,行动上则表现为日夜勤勉自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与时俱进、奋发努力的状态,以防患于未然。如此,即便君子遇到了祸端厄运,也能够逢凶化吉,安然度过。
⊙司马牛问何谓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又问:仅仅做到不忧愁、不恐惧,就可以成为君子了吗?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自我反省没有愧疚,那还有什么可忧愁恐惧的呢?
⊙君子作为孔子精心塑造的可学可做、高尚而平凡的理想人格,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自我反思: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呢?与朋友往来是否讲究诚信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三问而无惭色,即孔子所说的内省不疚。外无怼于人,内无愧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做个无忧无惧、胸怀坦荡的君子。
⊙孔子说:与君子一起做事容易,但很难取悦于他。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喜欢,他不会高兴;到他要用人的时候,他会量才使用。与小人一起做事很难,但博得他的喜欢很容易。即便用不正当的方式去取悦于他,他也会高兴;等到他用人的时候,往往会对人求全责备。
⊙君子行事有准则,不会因为情感而失去理智、因小利而丢失大义,所以难以投其所好;小人最在乎一己好恶,常常罔顾规则,因而容易用利益去取悦他。但是,遇到正经事时,君子能做到任人以贤,客观地评价、选用人才;而小人用人则缺乏公正的态度,或拉帮结派,或求全责备、假公济私。这就告诉我们,在平常工作中,不能仅以好不好相处作为能否合作的标准,更多的还需考虑对方的品德,要做到亲君子而远小人。
⊙孔子说:君子以言过于行而感到羞耻。
⊙君子做人做事,注重少说多做,说到做到;反对夸夸其谈,说到做不到。当今有些人,包括有些领导干部,讲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言过其实和虚张声势者屡见不鲜。有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热衷于编造数字夸大政绩,欺世盗名;有些经商者不通过诚实劳动和提升产品质量赢得市场,而是依靠虚假宣传,甚至坑蒙拐骗招摇过市。这些不仅与实事求是原则相违背,而且有违于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当然,与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更是相去甚远、背道而驰。
⊙孔子说:君子只是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而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孔子具有积极人世的情怀,但他一贯不慕虚荣,甚至鄙视徒有虚名。他所担忧和痛恨的不是没有显赫的名声,而是自身没有卓异的才能,不能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不能彰显自我的价值。所以他还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
⊙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求责怪别人。
⊙
⊙孔子说: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要警觉:戒色、戒斗、戒得。年少时,血气未定,正长身体,要戒女色;年壮时,血气方刚,容易冲动,要戒争斗;年老时,血气已衰,心神不力,要戒贪婪。
⊙孔子在这里提醒我们,人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作为君子,在人生的少、壮、老三个阶段,要注意戒色、戒斗、戒得三个问题。这实际上也是针对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调整道德修养的侧重点。这与民间广为流传的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君子上不埋怨天,下不怨恨人。
⊙不怨天,不尤人,这原是孔子的话(见《论语宪问》)。孟子在这里复述,可见他对这一思想的赞同。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凡事要通过自己努力而达到目标,反对事情没有做好却责怪环境、埋怨他人。通过自身努力而不能摆脱人生困境却又不责怪上天和他人,这需要豁达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因为怨天尤人,于事无补、于己无益,不如常存感恩之心,以期欢喜之事。
⊙
⊙古之君子,不贪功,不慕虚名,反对名不副实、名过其实。当今社会,却充斥着恋慕和追逐虚名之人。他们可能实际本领和水平一般,却热衷包装炒作,想方设法捞取各种头衔和名誉,而很少真正在能力上下工夫,还为欺世盗名得到的所谓荣誉沾沾自喜。这与孟子所说的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实有霄壤之别。
⊙君子有长期的忧虑,却没有一时的痛苦。
⊙孟子所说终身之优,即担心自己的道德品质不能达到较高的理想境界。其观点的意义在于,要求人们用真善美的标准审视自身和外部世界,在精神完善方面始终不满足于现状,对自身堕落永远保持警惕。所谓一朝之患,是指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麻烦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在孟子看来,一朝之患不仅不应转移人们的终身之忧,而且要促使人们重视终身之忧。如果我们有了终身之忧,时时处处以仁德存养己心,以仁爱之心待人,以正确的言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就会较少陷入烦恼和忧虑之中,就很少有一朝之患了。孟子伦理学的要点,就是力图用崇高的精神来克服客观世界中的问题和主观世界的烦恼,这可与孔子所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互参照。
⊙孟子说:君子所以跟常人不一样,就在于他存在一颗本然的善良之心。君子内心存有仁爱,存有礼仪。仁爱就是关爱别人,礼仪就是尊敬别人。关爱别人的人,人们就爱护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就尊敬他。
⊙仁者无敌(《孟子粱惠王上》)。对于君主而言,实行仁政、崇尚礼节,必然会得到民众的拥戴,万众一心便会天下无敌。对于君子而言,心怀仁爱、以礼待人,便会得到他人的敬爱和礼遇,彼此亲近融洽,互相帮助,便会建立起和谐社会。
⊙君子严肃地对待生命,慎重地对待死亡,善生善死,生死如一,这是君子之道,也是礼仪的表现形式。
⊙荀子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荀子礼论》)敬始而慎终正是儒家所强调的善生善死的道德追求,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尺。迎接新生,人们不难做到欣然重视;对待死亡,却容易革草了事。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作为君子,谨慎地为父母送终、追念远祖,那么民众的德行就自然归于淳厚。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慎终更在于情感、态度、礼节上的哀戚与庄重,而不是形式上的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君子不会因为安然就肆意妄为,也不会因为艰险而改变初衷。
⊙君子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矢志不移,既不会因生活安逸而放任自己或消磨意志,也不会因贫困艰险而改变初心和操守。君子有难得的品德,有目标、有追求,并始终如一,坚韧不拔。
⊙君子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依然恪守正道,不会犯一些常人易犯的错误。
⊙儒家提倡慎独,即谨慎独处,它体现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西方有学者主张道德律令、意志自由,其本质就是行为主体通过主观意志把他律内化为自律,把内在的道德规范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而实现意志的自由。君子即便一人独处时仍能严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就会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行动,不犯或少犯别人常犯的错误,哪怕是不拘小节的小毛病。
⊙君子对于开端非常慎重。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意思是说,大树从一棵小树苗长起;高耸的楼台由地基奠定;千里之途从第一步迈脚开始。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君子做事,须注重开端。好的开端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正确的方向、扎实的步伐和严谨的态度。否则,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君子见到利益,就会想其中有没有不光彩、不该做的成分可能让自己受到污辱。
⊙君子立身处世,总是有着战战就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昱》)的危机意识。道德的修养,是通过对平常一点一滴小事的积极应对而积累起来的,时刻马虎不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面对利益时,应想到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尤需谨慎。
⊙君子的仪容应适当有度,为善则有亲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需内在质朴与外在文华两者搭配得宜,才能展现出文雅的气质。外在仪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君子注重仪容是有常度的,既不邋遢,也不奢华,以适合自己的身份为宜。君子保持内外一致,向善而行,乐于助人,人们自然都愿意亲近他。
⊙君子所看重的是,向善唯恐有所不及,改恶担心有所不尽。
⊙向善需尽心,除恶必尽力。不因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儒家君子文化思想中非常闪光的一点。本则格言所强调的,正是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
⊙有了过失不掩饰,别人冒犯他也不计较,做出功绩却不骄傲,这就是真正的君子啊!
⊙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与成绩,又如何对待他人的错误与成绩,这是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的事情。现实中,一些人面对个人或本团体的错误时,常采取文过饰非、一味掩盖或者重拿轻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成绩,往往看得过重,不能做到淡然处之,毫无谦虚之意,满是骄矜之习。相反,对于其他同志的错误或与自己相左的意见,则斤斤计较,不容许有半点申辩或调和的可能。我们为人处世,做工作千事业,归根结底都得依靠集体的力量,任何只重视个人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的想法都是十分错误的。那么怎样才能使集体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呢?一是要严于律己,二是要宽以待人,这才是团结同志、做好工作的要义。
⊙君子不接受空头不实的赞誉,不祈求非分虚妄的福气,不躲避为大义而献身。
⊙获取名声,希望福佑,崇尚义气,是人人都追求的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是,誉有虚幻与实际之分,福存分内与分外之别,不能不加辨析。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乐于追逐声名,一心获取福佑,什么名都敢要,什么福都敢享,尤其是偏爱追逐那些与自己德行根本无法匹配的赞誉,偏爱享用那些以自己身份不该享有的待遇,以至于最后忘乎所以,走向违纪违法的深渊。其实,名誉也好,福佑也罢,都不应该是凭空得来的,都需要通过自身的修行方能拥有。
⊙还有一些人,在面对自己要承担的道义责任时却搞选择、讲变通。对于那些只需付出很小代价便能获得尚义名声的事,他们争着去做,而一旦遇到需要做出较大努力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方才能够履行义务责任时,他们往往选择犹豫、退缩与躲避。这样的做派,只能昭显伪君子的本质。
⊙
⊙君子修身养性,虽然居住在屋黑瓦漏的地方,但他美好的名声流播于四方万里之外,难道是其所主观希望的吗?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君子不会因为环境的困窘而放弃修身,那么陋室也会因君子的厚德修养而变得馨香在外,流传四方。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是这个道理。不过这种流芳,应尚是自然而然的,不应有刻意追求,甚至沽名钓誉的成分,否则就会成为假隐士。
⊙灾祸和幸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都是人自己招来的。自己闯出来的祸,应当由自己承当。嫁祸给别人,这样的事君子是不会做的。
⊙许多灾祸,其实都是人为的自食其果。比如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旱灾洪涝;强权霸道导致战争杀戮、生灵涂炭;贪污腐败导致牢狱之灾、家破人亡。很多灾祸都是人为埋下的祸患。万一由于行为不端而惹出祸患,作为君子应敢做敢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处罚,并改过自新。想要避祸求福,为人处世首先应该自我修身养性,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遵纪守法,方能消灾免祸、迎祥纳福。
⊙小人的某些智慧也可以用在国事上面。为了对上级忠诚,虽然进了谗言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君子做小人做的事情,也就和小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君子应该特别谨慎。
⊙小人虽然道德品行不一定高尚,但其智谋或做法有时可能有益于国家和事业,如两军对垒时兵不厌诈等计谋的运用,对付敌人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等,亦可采用之。但这些只能偶尔为之,如果常用,君子也会落入小人行径,就变得和小人一样了。君子难当,难就难在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保持自己的品行节操。
⊙君子务求实质,而不图外表的光鲜;致力于自己身心的修养,而不计较身外之物。
⊙人们为人处世,经常会面临表与里、内与外的一致问题。如何选择呢?告诉我们,要追求实在的品格,要致力于内心的修养,而不能被外表的光鲜迷乱了视域,被身外的物欲扰乱了心神。只有这样做,才能成为君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大背景下,人们似乎更乐意于去追求物质层面的富有和刺激,而忽视了内心的修炼与坚守。这是一种极为可忧的趋势,如果不能有所匡正、有所补救,从大的层面上讲,必然会给社会整体风气的改善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害;从个人角度上看,也不利于个人品行的提升。
⊙君子行为处事有自己的原则: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做欺心败德之事,如同道德修养高超的人来去不着痕迹。不管时势如何变化,君子始终心怀高尚的道义以应对之。
⊙体现了君子慎独的思想。《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奠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既是儒家提倡的道德观念,也是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滋长,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萌生。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自觉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伪装善良的君子,和恣意作恶的小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如果改变自己的操守志向,还不如一个小人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如果君子诈善,便不是真君子,而是伪君子,这与小人作恶没有什么两样。君子改节,一世英名便毁于一旦,倒不如小人改过自新,还会令人心生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赞叹。同时,这也告诫人们,要做个真正的君子,一要真诚,二要不断地修养自身、进善止恶。
⊙别人有财富我坚守仁德,别人有爵禄我坚守正义,所以一个高风亮节的君子绝对不会被君主与达官的高官厚禄所束缚或收买。人的智慧能战胜大自然,理想意志可以转变自己的感情气质,所以一个有才德理智的君子绝不受命运的摆布。
⊙强调坚守仁义和独立人格的重要性,特别指出以仁义为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再辅以坚定的决心和专一的精神,就可以成为一个坚守理想、抵制诱惑的人,成为一个顶天立地、无所畏惧的人。
⊙肝脏如果受损,眼睛就看不见;肾脏如果受损,耳朵就听不见。遭受损伤虽然在人看不见的地方,但病症一定表现在大家都看得见的地方。所以说君子如果想在公开场合成为清白之人,就先要在隐蔽场所自觉杜绝罪恶。
⊙儒家教人修养品德,首先要从慎独做起。所谓慎独,就是指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也能够坚守好的品行,不做任何见不得人的坏事。俗话说,根壮而叶茂,如果根部出现萎烂,外表的残败必然为人们所惋惜,甚至厌恶。君子的慎独,正如土壤下的根部,虽不为人所见,却不断汲取养分、壮大自己。君子私下里不间断修养身心,保持品行淳良,所以言行举止时刻都能表现得彬彬有礼,德行善举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同。
⊙贫穷的人家经常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贫穷的女子时常把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虽然外表算不上豪华艳丽,却有一种纯朴脱俗的气度。那么,君子一旦处于失意潦倒的境遇时,怎么能颓废不振、自暴自弃呢?
⊙仪容外表,往往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内心荒芜,则常常蓬头垢面;心无杂草,则时时干净优雅。仪容不仅是展现给他人的一种形象,更象征着一种自尊自爱。它无关乎贫穷富贵,而源于自信从容,源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于君子来说,即使遭遇事业挫折、人生失意等穷愁寥落的境况,也不可颓废丧志,任由衣衫褴褛、神情懈怠。有个故事说一个经营中的服装店生意不好,但店主仍然将店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还插上几朵鲜花,慢慢地,顾客便被吸引,生意自然就好转了。洁净优雅是一种认真的人生态度,不仅可以感染自己,更能感染他人。对于君子来说,绝对不能被一时的困顿击倒,即便挫折失意之时,也要不坠青云之志。
⊙上天的奥秘变幻莫测,有时让人先陷入困境后再转入顺境,有时又让人先置身荣华富贵后再陷于窘境。不论身处伺种境地,都是上天有意捉弄那些自命不凡的英雄豪杰。因此,一个有才德的君子面对逆境与挫折时要能处之泰然,平安无事时仍要不忘危难,这样就连上天也无法对他施展伎俩了。
⊙君子要想保有纯真本性,就必须以平常心来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身处窘境时不卑不亢,身处顺境时不骄不躁,能看透这一点,才能真正有定力,不受时势命运所摆布。
⊙衰败零落的景象,往往很早在繁茂时就种下祸根;机运转变的种子,多半在零落衰败时已经孕育发芽。所以君子应当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的理智,以防范未来某种祸患的发生。一旦处身于变乱灾难之中,就要拿出毅力咬紧牙关,坚定信念继续奋斗,以求事业成功。
⊙日月盈亏是自然规律,人生兴衰也不断变化。《易经》提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说明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而衰败的预兆往住在极盛时期就已经显露。人的一生同样如此,得意的时候应保持清醒,防患于未然;失意的时候不应自暴自弃,而要积蓄力量突破困境。所以不论是盛是衰,都应具备良好的意志和心态。
⊙君子办事,不介意穿破衣、食粗食,而以艰苦劳作为美,这样就可以没有过失了。
⊙勤劳与俭朴,是中国人所遵奉的传统美德。为什么要崇尚勤劳,追求俭朴?因为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仔细一想,何尝不是如此?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偷盗欺诈,一些人恃强凌弱,甚至还干起逼良为娼、杀人越货的勾当,给社会的安宁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一些掌握公权的国家工作人员,无视法纪约束、罔顾道德规范,养尊处优、鱼肉百姓,直至贪腐堕落,最终走向罪恶的深渊。而若追问,何以能至此万劫不复之境地?根本上还是在价值观上出了问题,以贪图享乐为追求,以骄奢淫逸为风尚,以这样的价值观念为人生信条,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因此,人生于世,想要不犯错误,不栽跟头,一定要把勤劳和俭朴的观念镌刻在灵魂深处。
⊙在家孝顺长辈,面对财物不贪心,胸怀光明坦荡,这就是君子一样的人。
⊙要想成为一名君子其实很简单,居家的时候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在外的时候不贪求不义之财,无论做什么都光明正大、坦坦荡荡,这样就是一个君子了。清朝宰相张英曾以六尺巷佳话闻名乡里。其子张廷玉这里强调孝道、廉洁和坦荡光明是君子必备的品质,值得令人重视。只要做到这些,就能够远离各种错误言行,与低级趣味划清界限。
⊙君子爱钱财,但以正当的方式得到它;小人图利益,往往不顾道德伦理去获取。
⊙君子也需要用钱财来维持生活,但他们总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取钱财。小人面对利益会不择手段,而不在乎道义和良心。君子之道合于天理,所以可以获利长久;小人逐利违背天理,故费心营取终难得安稳。我们应当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取钱财,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贤者不炫耀自己的长处,君子不夺取别人所喜爱的东西。
⊙真正的贤者安于内心的平静,不会去刻意炫耀自己的长处。在浮躁的当今社会,人人争于表现,往往华而不实,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与提升。正直的人,不能通过一些手段夺取别人所喜好的东西,这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也有借鉴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靠自己实力取得成绩和利益,这才是君子所应遵循的。
⊙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芬芳开放。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道,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兰花不因无人赏识而停止散发幽香,以此来类比君子也应如兰花,保持高尚情操,即使面对穷困也不会动摇自我的崇高品性。这告诫人们要坚持洁身自好,不应随波逐流,有亏气节德操。尤其是在孤独、困难,遭受误解、冷遇的境况下,尤其需要保持充分定力。《孔子家语》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增广贤文》里这则格言,实源于此。
⊙古代的君子十分看重自己的名节,不愿意辜负、违背自己的志向。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有时候难免会遇到要说违心话、做违心事的选择,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有些人会选择屈从。但这样的做法,既与本人的真实意愿相违背,在实际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也未必是积极正面的。特别是一些人昧着自己的良心,屈就恶势力,甚至同流合污,给社会带来危害。怎么样才能避免这样的局面出现呢?就是应当遵从自己的良知,尊奉正确的价值准则,不去随意曲从歪风邪气。
⊙君子不会因为地位显赫就抬高自己,也不会因自己尚处穷困之中就降低对自己品行的要求。对欲望表现得很淡然,谦虚谨慎,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内心毫不动摇。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自我内心很强大,而把一切外在的物欲看得很渺小。
⊙人生于世,总会面临顺境和逆境,总会不断遭遇起起伏伏、经历高潮和低潮。那么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呢?告诉我们,得意时不能猖狂忘形,失意时要能做到不以贬损人格做交易。要做到这样,根本在于内心要禁绝贪念,要做到坚定严谨,清正自守。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才能不被外物奴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阐发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君子用严肃恭敬的态度来保持内心的正直和真诚,用合乎道义的方式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自身修养的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精神,二是外在表现。君子心中常存敬畏,用十分严肃的态度来秉持内心的正直而不虚伪,这是君子立身的根本。外在表现应谨言慎行,君子说话、做事,要注意正当,合乎道义。内在是直接指向自己的,外在则强调与他人的关系。君子应该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必然会受人尊敬和拥戴。这样的君子并不孤单,必定会有人亲近他,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即指此。
⊙鲍叔牙是一位君子。一个具有千乘的诸侯国,如果不以正当的方式赠送给他,他也不会接受。即便这样,也不可以用他治理朝政,因为他这个人,喜爱善良、憎恶邪恶已经到了过分的地步,见到一件邪恶的事,他就会终身不忘。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政者需要对小的过错给予包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百姓稍有些过错,官员稍有些失误,就立马上纲上线,不给他们改过的机会,动辄得咎,那么定会导致人心惶惶。本则格言中的鲍叔牙是位不折不扣的君子,但是太过严苛,不能容人之短、宽人之过,所以他并不适合从政育民。 ()
⊙器皿,像酒瓶、米缸、水杯等,都有其固定的用途,很少作为他用。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是强调君子不能只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而需兼备多种才干,以便堪当大任。这类似于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君子之德才要如水一样,随物赋形,可根据需要不断改变形状。体现在君子的能力上,便是能够克服各种困难,适应各种环境,胜任各种工作。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德能要求。
⊙对今人而言,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环境中,一专多能固然值得赞赏,各有专长或只专一技也没有什么不好,且很多更重要的工作需相互合作、取长补短,需要发挥团队的创造性。
⊙人都有好恶之心,都希望听到对自己正面的评价,而忌惮负面的看法。对自己喜欢的人,总愿意多交往,而对讨厌的人,则会避之不及。从感情上讲,或许有可以原谅之处;但是如果据此原则来处理工作,尤其是处理涉及其中的人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孔子这里所说的君子的做法,就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历史上有很多名臣因诤谏而受到重用,如唐太宗与魏徵,进谏者的风骨、纳谏者的胸怀,都得到了完美体现。这种做法,在当今社会,对各级领导者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一穷就胡作非为了。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前出塞其九》)意为大丈夫志在天下,不会为一身困顿介怀。而对于小人来说,他们关注、营求的都是自家每天的柴米油盐,若生活陷入流离困顿,他们难免不铤而走险,甚至胡作非为。坚守还是作乱,只在于君子、小人的价值选择不同。君子为天下谋福祉,小人专营于一己之利。君子所为需提倡,小人也值得同情。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大部分的小人会随着生活的殷实而走上知礼有节的道路。作为君子,要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引导。
⊙子路问:君子倡导勇敢吗?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上。君子如果只有勇敢而缺乏道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如果只有勇敢而缺乏道义,就会沦为盗贼。
⊙孔子论君子,将勇气作为其重要品格之一,但是孔子强调勇气必须要受到道义的约束。在孔子看来,君子之勇如果不受道义约束,就有可能导致混乱;小人如果也逞匹夫之勇而无视道义存在,就会沦落为盗贼,这两种情形都是于社会大有危害的。需要指出,孔子绝非否定勇气,而是说勇气必须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发挥作用。长期以来,君子之勇被有意无意忽略,以至于一谈君子,总是给人一种温柔敦厚的老实人形象,仿佛君子没有骨力、没有勇气,这实在是一种偏见。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地望去,庄严可畏;走近了,却温和亲切;听他说话,又义正词严。
⊙君子是什么样子呢?子夏这里说三变,形象地描绘走近君子所获得的步步深入的印象。首先,远望君子,能够感受到其所散发的凛然刚严的气息,等到真的与君子近距离接触,又发现君子可亲可近,令人如沐春风,乐与相交。只是,如果据此就认为君子能够轻易地与俗俯仰、和光同尘,那就大错特错了。君子虽然亲切温和,但是在原则问题上,是不会丧失立场、丢掉坚守的。子夏这里所言,是从观察者的角度说的,但是对于学君子、做君子,也有珍贵的启示。
⊙哪里有君子可以拿财物收买的呢?
⊙君子的行为标准在于是否符合道义,不会因为财物的诱惑而丢掉原则。孟子曾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扰乱君子之心,贫贱也不能改变君子之志。当今一些领导干部贪污受贿,走上违法乱纪之路,正在于他们缺少君子的气节风骨,轻易被钱财所收买。
⊙君子的品性,即使理想通行于天下了也不会有所增加,即使贫困隐居了也不会有所减少,这是由他的天性决定的。
⊙君子遵从道义和善良品性,内心始终自足而完满,不患得患失、蝇营狗苟,大道行则出,大道没则隐,随世浮沉,顺势而为,没有什么能够影响自己的本性。君子宠辱不惊、穷达不变,这是非常令人向往的人生境界。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会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绳墨规矩,后羿也不会为了拙劣的射手而改变射箭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箭一般)拉弓而不射箭,只是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君子在正确的道路之中站住,有能力的人便跟随而来。
⊙君子是一种比较高的道德标准,是人人心向往之的人格典范。君子的境界虽然很难达到,但并不因此而降低标准,以迁就人们的惰性。同时,君子又善于表率和引领,就像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让人感受到弓满如月的气势而自发生出学习和实践的欲望。也就是说,君子重视让人们自己去观察体会,激发他们追求进步的动力,但不会越俎代庖。这样,作为典范的君子,只要站在路的中央,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可以感染有能力的人追随他了。
⊙君子与人和气相处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啊!恪守中正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治清平而不改变困顿时的气节,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治黑暗而至死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常人之强,多半在能胜过别人;君子之强,在能以义理战胜其私欲,使大义常伸而不为私欲所屈。譬如,处人尚和,一般人常常和而同流,但君子蔼然可亲之外自有主见,能够做到和而不流,决不会违背道义随人做不善之事。处事贵于中立,一般人因私欲难免有偏向;君子却能卓然守正,秉公办事,此非以义理自胜其私欲者不能也。国家昌明需要人才的时候,君子出来一展宏图,但决不因此而忘本,而是坚守自己过去身处陋巷时的美好情操和追求。及至国家困厄或个人沦落之时,一般人多随俗沉浮;君子却能坚持操守,宁死不肯变节。君子之强如此,天下之物无有能使之屈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中有一句名言:战争起源于人的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表明,思想及思想活动是人的一切活动的起因,是制约人这样或那样行动的总开关和总按钮。同时也表明,真正强有力的东西不在于体力或物质,而在思想和精神力量。告诉我们:君子之强,强在人格力量,体现为和而不流,体现为柔中有刚,体现为坚守信念,体现为固守高远志向和操守不动摇。一句话,孔子所推崇的君子之强,核心在坚守中庸之道,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也决不随风摇摆,决不中途放弃。
⊙只要是道义之所在,就不屈服于权势,不顾及自己的利益,即使整个国家的人都来反对他,也不改变自己的看法,珍惜生命却能坚持道义而不屈从,这就是士君子的勇敢。
⊙孟子说,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二者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就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了。在大义面前,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困难,君子自岿然不动。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历史上留下太多光辉的身影。林则徐就曾在国难前疾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末的戊戌六君子为维新变革而慷慨赴义,其言其行,都符合这个原则。
⊙不被荣誉所诱惑,不被流言毁谤所吓倒,遵循道义原则,严肃地端正自己的言行,不为身外之物所动摇,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追求名誉,不愿意被责难,这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如果凡事都汲汲于沽名钓誉,只要别人或上级一表扬,就忘乎所以;而一旦遇到外界的责难、诽谤、诋毁,就担心自己名利受损,畏首畏尾,自乱方寸,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态度。假如一件事情本身是正确的,做了就会损害集体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但能使自己赢得少数获利者的赞歌,那么该如何选择呢?难道应该为了自己的所谓名声而甘愿做错事吗?显然不是!同样,如果做一件事,能够普惠大众,即便是因损害少数利益集更新于:2个月前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