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台词【如何评价李敖的《北京法源寺》?】

如何评价李敖的《北京法源寺》?

李敖的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史诗式的小说,我读过多遍,很受震撼,对它评价很高。

这是一部以戊戌变法为背景的小说,里面的主角都是男人,唯有一个是女人,还是个坏女人,那就是慈禧太后。插一句,李敖一写到女人,就开始意淫,脱不了一个老男人的色鬼心态,所以说这部小说没有女人,反而救了李敖,使他始终处于一个正常状态。

这部小说构思于黑狱,1976年李敖出狱后,曾写出前几章,后来忙于论战,直到1990年才写完出版。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大人物,如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写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仓促出逃,而谭嗣同能逃则不逃,他舍生取义、用自己的鲜血来警醒世人,号召人们支持变法。大刀王五冒死为谭嗣同收尸,有情有义。

这部小说是一部思想小说,通过人物对话,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重大主题的看法,如“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等等,写出了男人的豪侠、男人的忠义、男人的决绝、男人的悲壮,是一部读起来豪放悲壮、痛快淋漓的小说。

《北京法源寺》并不因为是小说,就胡编乱造,李敖说他都是以历史考证为底子的,甚至考证精确度远在历史教授们之上,很好地把“写实的真”“历史的真”结合在了一起,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小说。我觉得,这是一部会有长期价值的小说,也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

2018年3月18日大师李熬去世了,享年83岁,你记得他的哪些很牛的语录?

首先,向李敖先生表示哀悼,愿先生在天堂也一如既往,嬉笑怒骂,恣意旷达,敢说连阎王也觉得很牛的话!

很多人都记得李敖的“豪言壮语”。李敖最牛的豪言,我至今犹记:“五百年来中国白话文作家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我这一辈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凭好文章,就足以使我不朽。”“我生平两大遗憾,一是我无法找到像李敖这样精彩的人做我的朋友,二是无法坐到台下去听李敖的精彩演说。”“任何人都不配与我一战,任何人都必须向我道歉。没有人能够战胜我,因为我不可战胜。不要与我辩论,你多说一句就多暴露一分愚蠢。”

李敖那些巨牛的豪言,我们听了往往会心一笑。李敖说:“我骂人的方法是别人都骂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个本领,我能证明你是王八蛋。”李敖说:“世界上两个最脏的地方是男人最想进去的——阴道和政治”。李敖说:“请相信,我爱你百分之百,但现在来了个千分之一千的,请退避一下。”李敖说:“其实女人被迫做娼妓并不可耻,她们只是出卖肉体。试问多少男人在出卖他们的灵魂?灵魂都可以卖,肉体为什么不能卖?”李敖说:“政客的最大不要脸是,他们把出尔反尔,硬叫做此一时彼一时。”

李敖誉谤一生,但活得潇洒。古来圣贤皆死尽,唯他李敖喋喋不休。李敖一生,做了三件事:反***、骂***、谈恋爱。著述甚丰,人生更精彩。但我们最记得的,是他说了很多真话。无论眉眼还是言谈,李敖都透着股狂傲劲,就像一位魏晋名士穿越到现在。

李敖的语言有尘土气,不诘屈聱牙,不顾弄玄虚,恰如长江大河,奔流而下。他的语言不仅有惊人的洞察力,而且徜徉着率性的幽默,如同清水里的金鱼,在我们眼前轻松愉快地游荡。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楚狂遁去,世间难觅批评者,老衲归来,万法不唤自眠人。今远去,心怀之!

老舍作品《二马》中有哪些幽默片段?

《二马》这部小说于1929年创作于英国,虽不如《茶馆》、《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等有名,却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一起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创者之一的地位。

故事所讲述的是在20世纪时期,老北京二马父子和伦敦温都太太母女发生一系列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老舍借着嘻笑怒骂之间,不仅强烈批判了自身民族的暮气、懒惰、不思进取、事事顺人,同时也谴责了英国社会中的民族文化偏见。

老北京马则仁(老马)和儿子马威(小马)漂洋过海到英国伦敦继承大哥的古董店。经在中国传教的伊牧师介绍,寄居在温都太太家里。温都太太是个寡妇,就和闺女玛力一起生活,起先是一百二十个不愿意招俩中国人来家住--中国人多可怕呀!杀人放火带吸毒,天底下的坏事没他们不干的!可架不住伊牧师的死说活磨打保票,另外他们的房租也出的高啊,一年能有不少钱进帐,贴补她们孤儿寡母的家用,勉强算答应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二马爷俩儿居然对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温都母女产生了"爱情"。丧偶的老马迷迷糊糊爱上了温都太太,寡居多年的温都太太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也慢慢对这个中国的小老头产生了情愫,终于决定下嫁给他。临到买结婚戒指了,手饰铺伙计的态度却突然使温都太太看明白,她和老马之间,还横着一道种族和文化偏见的鸿沟,她要是跨不过这道沟去,她和老马就成不了。她没法跨过去,老马的"婚事"吹了灯。

这边儿小马更惨,尽管他爱玛力爱得发狂,书没法读,铺子里的生意顾不上做,整天失魂落魄,丧胆游魂似的!可玛力小姐那边楞是一点儿动静都没有。敢情不是人家没瞧上他,而是人家压根儿就没正眼瞧他。因为在人家那儿,喜欢上一个中国人,好比天狗吃月亮那么荒唐可笑。可怜的小马,只是在玛力喝醉了的时候,才得以亲了亲她,人家还把他当成了自己跟人跑了的未婚夫。伤心绝望之下,小马悄然离开了伦敦,离开了温都太太一家。

《二马》话剧从2016年开始在北京等各大城市上演,是由老舍大女儿舒济、儿子舒乙为文学顾问,斯琴高娃为艺术顾问,方旭自编自导自演。老舍的后人和斯琴高娃我们都不陌生,但方旭为何许人也?

方旭,中国内地话剧演员、编剧、导演,于1966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近年来接连将老舍的《我这一辈子》、《猫城记》和《离婚》搬上了话剧舞台。在《二马》话剧中更是担任老马一角。

《二马》话剧,故事主线基本与原著基本无异,但是既然是改编,就少不了加入方旭自己的创作特色。他以英文报纸作为贯彻全剧的元素,将其打造成“一部形式感极强的成人漫画喜剧”,“二维漫画与表演的结合,所有的故事发生在一张有着奇妙变化的英文报纸里,整部剧就是一个大游戏。”

话剧亮点:全男班演绎

这次方旭采用了五名全男班演员,分别饰演剧中的九个角色,温都太太和小姐玛丽都由男性演员扮演。

“我们必须给《二马》找到一种呈现方式,游戏方式的全男班,主要是演感受。用严肃的心态感受一个女人并不是恶搞。”方旭说。

刘欣然,在《二马》话剧中饰演温都太太和伊太太

温都太太其实是我一个演员的自白,她颠覆了我的戏剧观”-刘欣然

苏小玎 ,在《二马》话剧中饰演温都姑娘和凯萨林

演多少个角色都可以,我们注重真实的感受,那才是灵魂深处的人性。”-苏小玎

谢海东,在《二马》话剧中饰演李子荣和亚历山大

“角色来自于生活,是生活无数典型人物结合合成”。—谢海东

于谷鸣,在《二马》话剧中饰演马威

“希望我能把小马的快乐、乐观、积极带给各位观众”。-于谷鸣

加入现代元素

方旭版本的《二马》融入现代元素,在台词中加入网络段子,气氛高潮迭起。在结尾更是用滑稽的方式地揭示马云的“真实身份”,惹得观众捧腹大笑,既符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和笑点,也不失原作中的幽默,这无疑是传统话剧演绎的一种新突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二马》邀请到当今炙手可热的独立服装设计师苏广宇担任服装设计,为该剧打造兼具英伦风情与“京味儿”的服装。与此同时,老浓、秦奇、杰力三位乐手也将助阵演出,为这部话剧带来别具一格的现场配乐。

【海峡两岸统一时】

【重祭李翁酒三盅】

谨以此祭奠渐行渐远的李敖先生,

还在四十多年前,我就从一些神密的报刊上知道李敖是台湾的”骂家”(当时的报刊就是这样称呼的)。有幸目睹李先生的风采是在十多年前的中央四套【CCTV4】中见到的,确实不愧嬉笑怒骂皆有据,金口一开即成章的大侠李敖……

是啊,“活着,你就得有料”,有料的李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那些令人震聋发瞆的言辞,以变成了【李敖最牛语录】

【我】这一辈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凭好文章,就足以使我不朽。

【有】人只是大理石,却以为自已是雕刻家。

【我】骂人的方法就是别人都骂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个本领,我能证明你是王八蛋……

【我】的职业和屠户有点儿像,就是每天要杀许多猪。只是他用刀,我用笔而已……

【做】弱者,多不得好活,做强者多不得好死。

【人】生啊,N就好了,为什么要追求N+1?

【在】暗室里,我要自造光芒……

【成】功者从现在寻找未来,失败者从过去寻找未来……

【所】谓长大,就是你知道那是什么事,所谓成熟,就是你知道后故意说不知道。

【不】做无聊之事,难度有生之涯。

【作】为一个午夜神驰于人类忧患的人,作为一个思想才情独近千古的人,我实在生不逢时又生不逢地……

【因】为是最后一面,所以我希望这次会面是真诚坦白的。不仅有我们如何相识,如何相知,更要有我们如何相爱又相杀。

李先生已然渐行渐远,他那宽厚坚实的背影,不但让多少女性为之暇想,也必将成为现在,将来的人们探索追踪的幼影……

【李敖先生千古】!

[谢谢悟空师兄相邀]!

[图片源自网络,致谢]!

1926年,一对中国父子老马和小马远赴伦敦继承古玩铺子。因为租住在英国温都太太家里,而引发的一连串悲喜故事。其中“二马”与房东温都太太和小姐都分别产生了一段爱情。

京味儿和老舍式幽默,活脱脱两块面对面的哈哈镜。嬉笑怒骂间,照见两个古老帝国民族的德性。无端的傲慢和偏见谜障着世人的心灵。创作近一百年后,这部小说被搬上了话剧舞台,似乎又有了另外的意味:百年前的偏见与愚昧尚未消弭,新的矛盾与荒谬已经登场。一曲穿越百年,透视人性的引力波。

导演方旭从小跟随姥姥在胡同里长大,对京味儿的迷恋是入骨的,而老舍先生的幽默,对于他而言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他看来那是一种带着京腔的幽默。方旭表示把一个90多年前的作品搬到舞台上,改编还是比较有难度的。他选择了尊重原著,而且为了能够和今天的人做沟通,做了“艺术的翻译工作”。

不过,即使时代变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群体和群体之间的隔膜与排斥还是存在的,总会有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有俯视的傲慢与偏见。挖掘到这个点,《二马》这个戏也就立住了。2舞台上的英伦范,如何展现?故事发生在伦敦英国味道要浓厚,有老旧的英国报纸,作为背景。更有数不过来的英国礼帽,成为点缀和惊喜。一组移动的英国旧报纸,一串悬于半空的英国女帽,五个男演员穿着风衣、撑着长柄伞走上舞台。话剧《二马》的亮相,是描白一般的英伦风格。

而且,为了入戏,演员们的服装全都由炙手可热的设计师苏广宇设计,兼具英伦风情,同时又可以让人从舞台上的蛛丝马迹中看到“京味儿”。

方旭导演表示:“京味儿和老舍式幽默,是自己改编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最大吸引力。”3全男班演出,成为一大亮点小说中,二马和英国的一对母女,产生了爱情。话剧舞台上,这些“爱情”产生于一群男人之间。《二马》剧中所有女性角色都由男演员反串表演。

其中,被誉为“最美男旦”的青年京剧演员刘欣然出演温都太太,与方旭扮演的老马有不少感情对手戏。温都姑娘则由青年演员苏小玎扮演。而除了剧中9个具名人物,5个“全男班”演员还将轮流扮演不同的串场角色。

刘欣然温都太太/伊太太扮演者刘欣然之前学过戏曲,就是演男旦的角色。他表示:“《二马》对我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演完这个戏,回到我的‘主舞台’戏曲舞台再演戏,真的就不一样了。”对于温都姑娘/凯萨林扮演者的苏小玎,方旭透露自己从剧场里“捡来”的苏小玎,台上适应能力特别强。“很多演员只记得自己的台词,只记对方的尾句,你说完了他就开始演戏了,这种戏没有交流。”但是苏小玎不是,舞台上反应机敏,演起来温都姑娘,各种俏皮妩媚~

苏小玎温都姑娘/凯萨林扮演者现场反应神速、现挂包袱信手拈来的苏小玎也喜欢方旭的“玩法”:“以前都说演员要有表演区域,所谓的第四堵墙,不能和观众交流。但方老师完全打破了这个观演关系,变成了人和人、再简化点就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这才是戏剧的魅力,是《二马》的魅力。”4方旭实力领衔资深团队制作此次身挑话剧版《二马》编剧、导演、主演数职的,是实力派演员方旭(1966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导演、编剧、演员)。他说:“我热爱舞台,热爱北京,我愿意为了这份热爱而坚守。”

话剧《老舍五则》、《北京法源寺》、等多部舞台剧中,均能见到方旭的身影,因其独有的气韵,常常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这一辈子》、《猫城记》和《老李对爱的幻想》(原名《离婚》)等,形成了方旭特有的“京味儿”话剧风格。

《我这一辈子》剧照话剧版《二马》秉持着尊重并延续文学大师创作精神的信念,特别邀请老舍先生之子舒乙(老舍之子,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馆长)、老舍先生之女舒济(老舍长女,老舍纪念馆馆长、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担任文学顾问。

同时邀请出演过多部改编自老舍小说的影视剧和舞台剧作品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担任艺术顾问,斯琴高娃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曾多次荣获金鸡奖、百花奖、金像奖等影后头衔。主演过根据老舍先生小说改编的《骆驼祥子》《月牙儿》等多部影视剧和舞台剧。

戏剧是一场人与人的相遇,老舍的《二马》是一场老北京与老伦敦的相遇,而方旭的《二马》是一场民国与现代的相遇,方旭导演希望观众能在这场相遇中穿越时空,与自己对话,与老舍对话。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选择走进剧院去观看经典话剧,这既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一份对生活的要求。

网友留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Retur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