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连经典台词【看过《兄弟连》这部电视剧有什么感想?】

看过《兄弟连》这部电视剧有什么感想?

我就介绍一下《兄弟连》。《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由Stephen Ambrose的畅销书改编而成,史蒂夫·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战争剧描写美国101陆军空降师部队E连的真实故事,他们参与了盟军进攻首日的任务,以及其后整个欧洲的战事,全剧共10集。该剧体现了艺术家对战争底层的士兵们的同情、敬慕与赞赏,也把观众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角色,从而随同角色一起去体味逐层展开的战场画卷中的种种兄弟情谊,使观众被吸引着与角色一同回归到历史的深处,同时获得深刻感动。

自从1998年汤姆·汉克斯与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合作《拯救大兵瑞恩》之后,两人便构思了这部以第二次大战为内容的电视影集,在英国经过八个月密集的拍摄,其中动用了五百个有台词的演员、一万个临时演员,由八个导演共同完成,号称美国电视史上耗资最庞大的一个电视影集。汤姆·汉克斯与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为该剧监制,其中汤姆·汉克斯执导了第五集,在第八集中他儿子科林·汉克斯成功的塑造了琼斯少尉一角。

剧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I remember my grandson asked me the other day,he said:"Grandpa,were you a hero in the great war?""No,"I replied,"But I served in a company of heroes.有一天我的小孙子问我“爷爷,你是大战中的英雄吗?我回答:不,但我与英雄们一同服役。

这是一群血气方刚、英气逼人的小伙子,他们本来都有自己的青春梦想和生活空间,他们本来互不相识。是战争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走进了美军伞兵E连,走上了与德军作战的欧洲战场——电视剧《兄弟连》就是讲述了这样一群血性男儿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生离死别的故事。

最让我感动乃至震撼的不是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加两届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组成的“豪华阵容”,也不是动用了500个有台词的演员、1万个临时演员、8个导演以及1.2亿美元——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拍摄成本,获得2002年“金球奖”和“艾美奖”两项大奖,甚至不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可圈可点的遭遇战、突袭战、据点战、救援战、街巷战、擒敌战……而是剧中始终洋溢着的那种相濡以沫的兄弟般情谊,是艺术家对这种情谊的挖掘和塑造。

在片中,E连战士间的友情从未被激情四溢的言语表白过,却明白无误地随着故事的展开而渗透在他们言行的点点滴滴中。刚进训练营时,由于教官索伯尔的压迫,激发他们团结一致形成对抗。年轻的小兵恐惧登高,拒绝参加登山训练被索伯尔罚独自登山。艰难地走到半路时,他发现队友渐渐围拢在自己身边。而当索伯尔挤压深受士兵爱戴的温特斯时,他们竟冒着军法处置的危险,进行了集体抗议。当然,这些都还只限于处在和平时期的士兵间单纯的信任和义气。烽火硝烟中间,生死与共的友情才真正经历了人间最严厉残酷的考验。在上战场前,中士葛奈瑞对同伴说:“在战场上,你什么都不能相信,除了你自己和离你最近的战友。”每一场战役,都有人回不来。最初损失第一个士兵时,温特斯感到愧疚和伤感。可随着战争的推进,纷纷倒下的兄弟已多得不容任何人在保住自己性命的同时还为别人流泪。当年一起和索伯尔抗争的那群天真的年轻人,已所剩无几。所以,当老兵“大牛”在一次袭击中掉队,独自困在敌占区时,他的战友冒死重回险地救他出来。对于他们来说,已承受不住再失去一个兄弟。

E连刚取得一次胜利,休假立即被取消,因为要开赴更前沿的战场。二等兵马拉奇到当地洗衣店取自己的衣服,老板娘问他:“你能不能帮你的战友也拿衣服回去,因为我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来拿。”于是,她一个一个地报着那些永远不能回来拿自己衣服的士兵的名字,越报越多——米汉上尉和布洛依。马拉奇呆立当场,没有眼泪,没有哀号,却是那样深重的悲哀和痛苦,重重地击在他心上——为失去这么多生死与共的好兄弟而痛心不已。对于E连的官兵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彼此间在战场上结下的深厚兄弟情谊。

在第三集中,温特斯对一排长哈里说:“刚跟辛格上校谈过话,他非常感谢E连能守住防线,还说泰勒将军非常高兴。”得到的却是哈里的冷嘲热讽:“是吧,那就是我来法国的原因,为了让泰勒将军高兴。”其实,士兵们最希望得到的是战友之间的肯定、关怀和帮助,而不是上司的例行嘉奖,战场上兄弟般的情谊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士兵最高的奖赏。我看到,在战争的每一个进程中,士兵们之间互助共携、同仇敌忾、平等融洽,这种情谊转换化为一种荣誉感,一种凝聚力,构成了整个电视剧中最明亮的亮点。《拯救大兵瑞恩》曾被认为是标准的美国主旋律片,里面没有说教,却以战友们出生入死“拯救大兵瑞恩”教育了观众。而在表现战友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方面,《兄弟连》显然超越了《拯救大兵瑞恩》。该剧取名为《兄弟连》而不是《伞兵E连》、《××猛虎连》……也突出了在战争中战友的情谊必然凝聚成一种克敌制胜的力量的这一鲜明的主题。

“兄弟情谊高于一切”。《兄弟连》的魅力不仅在于直视战争的本质,更在于直面战争中士兵们之间互助共携、同仇敌忾、平等融洽的兄弟情谊等命题,通过多种侧面,表现了一场战争施加于军人的种种回响。观看《兄弟连》,感受在战火中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感悟在战火中升华的兄弟情谊,感慨美国艺术家独特的爱国情怀和主旋律意识,不仅给我们中***事题材影视作品提供有益的启迪,也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事业追求大有启示。101空降师,“啸鹰”部队,美国的王牌部队。也是“有光荣优秀***传统的部队”。

二战的时候仍然是种族隔离制度,所以队里没有黑人(而非某位影评人说的那样是故意设置)。这支部队最富传奇色彩的经历就是在比利时Bastogne守卫的几天,打赢了一场几乎没有胜率的战役。同时,伞兵本身也是一个极富视觉冲击力的题材:上百架飞机起航,茫茫夜空中俯瞰海面上万舰齐发,荷兰晴朗的天空下的神兵天降——只有这个兵种才有眼福。E连里的骨干是士官们,从列兵升上来的士官,还有倍受爱戴的Winters连长。自然,以前的连长Sobel上尉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虽然他很令人讨厌。《Band of Brothers》的原著是一本访谈性质的多人回忆录。散文式的叙述从细节铺陈出一个宏大的场面,人物则是从多角度的互相描述的言语中塑造的,整个结构无疑就是《水浒传》的结构。而改编起来则颇费劲,因为稍有不慎则会使整个结构松散。但《Band of Brothers》的编导无疑是很成功的,除了第1、9集之外,各有一个叙述的中心人物,保证了故事的连贯和相对集中。又是《水浒传》的结构。不知道是有意借鉴还是不谋而合,但这的确为多主要人物故事提供了一种成功的方法。然后发现,第一集被Sobel上尉找碴的几个人,恰恰是2-8集的叙述人物,这是看到第三遍才发现的,不由得会心一笑。

每集开头的老兵访谈呈现出一种独白效果,大略揭示了这一集的主要内容。而央视为了使每集影片长度一致进行的剪辑实在是不成功,在此不提。而正是这50-65分钟不等的影片才呈现出多样而统一的导演风格:真实。一是细节真实,再就是情感真实。细节方面就不多说了,许多相关报道已经十分翔实,本片在“还原历史”的方面做的工作几乎无可挑剔。而在情感方面的处理则涉及到对战争观念的问题。《Platoon》中展示了士兵面对战争的恐惧,《Apocalypse Now》中则是探讨战争对人的异化,而在《Band of Brothers》中有更充裕的时间任导演发挥,更好地“弘扬主旋律”。士兵可以英勇,但他们从不渴望战争。他们知道国家的需要和自己的责任,但他们仍是渴望远离硝烟。

第十集,德国将军投降时,说道:“你们都有权利享受平静和幸福的生活”就是一例。而在影片中,导演处理主要抓的就是这种情绪。战斗时可以不怕死亡,不怕流血,而战斗过后却体现出人最脆弱的一面。这次让观众觉得,他们也是人,而并非脸谱化程式化的纸上英雄。战斗场面多用手提摄影机,晃动的长跟拍,或是充满张力的剪辑。增加速度感和紧张感。第五集尤其漂亮,加了颗粒感降了饱和度的画面,加上手提摄像机的长镜头,再用剪辑与深夜里Winters写报告的段落形式强烈对比,战斗的惨烈和Winters的后怕写得栩栩如生,而Tom Hanks作为导演也露了一把大师手笔。大段的不稳定镜头和粗砺的画面的确是在挑战观众的视觉,而他巧妙地结合进平稳的画面加强对比,处理得举重若轻。而Winters独自冲过堤坝那一段镜头已堪称经典:内心活动成功而准确地被外化,准确的摄法和镜头调度。第五集是整部影片中的一抹亮彩。

第七集,惨烈的Bastogne战役之后,Lipton在教堂里清点人数。一面是唱诗班,一面是E连的弟兄们。圣诗中,Lipton默默回忆那些牺牲和受伤被送回后方的战友。镜头缓缓滑动间,那些士兵逐渐隐去,留下空空的座位。最后教堂里剩下不到一半的人——带给观众的震撼已不是几具尸体和残垣断壁的那种效果一个级别的了。如果说第六集,Dr.Roe在战线上左奔右走,看到战友被炸得血肉横飞,还有那个近似屠宰场的前线医院——那是直接描写。而这淡淡的一笔间接描写,就把那些惨烈场面全部抚平,但留下的伤口却是久而持续的。第九集,《Why We Fight?》给出了一个理由,观众需要的理由。因为我们尊重敌人,那么必须要一个战斗的理由:拯救这些犹太人。这又是主旋律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开篇的那个长镜头,两分四十秒,精心的排练和严谨的调度,展现了战后德国的颓败景象。提琴四重奏的贝多芬则给出了镜头的运动节奏,在揭示环境之后镜头找到E连的战士,才开始切分镜头,进入故事。故事结束,提琴手关上琴盒——环形结构。有点《Schindler’s list》的意境。我记住了这个导演叫TonyTo。

第十集,德国将军投降时那一段演讲真的是经典之作。导演太聪明,让Liebgott一边翻译,连字幕都不用打。但这段台词确实经典至极,用德语的效果也极好,丰富的破擦子音呈现出雄壮的效果。这段绝对可以打满分。而最后一段,棒球场上一群阳光大兵的场面,又显出导演和编剧的精湛功力:Winterst几句话就交代完了《Band of Brothers》原著上的最后一章“战后生活”,这原在意料之中,但Winters就太辛苦了,镜头调度是他讲到一个人时正好是这个人的一组升格镜头,由此他必须控制好语速——可以想见这段话他读了多少遍。而最后卡得分毫不差,辛苦辛苦。高昂的声音展示出对战后和平生活的渴望和重新开始生活的希望,而镜头里,奥地利的蓝天白云,阳光小伙,一声脆响,棒球直冲云霄。但愿战争就这样,飞得远远的,不要再来。

你认为《兄弟连》中那个镜头和台词最经典?

我们是伞兵,本来就应该被包围的!

如何评价《中国兄弟连》这部戏?

当悲伤而深沉的音乐响起,终于又一次的看完了《中国兄弟连》,算起来反反复复,断断续续已不记得究竟看了几遍,却不得不说感动依然。那样的乱世,那样的一群铁骨铮铮的汉子,身份,背景,性格全然不同,却因着一个共同的信仰,彼此扶持,生死与共,不由的想起了很早以前看过的一部老片《风语战士》,同样是一个有关战争的故事,一个有关于男人间情谊的故事,故事情节是简单而直白的,而情感却是挚烈而真诚的,那样的一群男子让我无比震撼,无比感动……

一场战争,究竟是要经历过怎样惨烈的过程才能走向称不上圆满的结局(只因战争无论输赢,所有人都付出了太大的,太惨烈的牺牲,这样意义下的胜利没有谁能成为真正的赢家),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又怎能真正明了这其中的种种。

战争是残酷而无情的,曾经身边朝夕相对最熟悉的朋友,一瞬间只剩下支离破碎的躯体,那是怎样的一种残忍与无望,很多时候那些死去的人们连什么都不能留下。《风语战士》中的他们,那些死去的英雄们连名字都不曾留下,那整片的简陋墓地中,十字架上仅仅只挂着代表他们身份的数字项链,在黑暗中默默闪着幽暗的光芒。

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男人是一片太深的海洋,他们似乎与身俱来着一种博大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那是只有男人才会怀有的胸襟。很多时候,我很好奇,究竟是要有着怎样的一种信念,可以支撑着他们挺过残酷与惨烈,可以心甘情愿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出一条生路,也许作为女子的我们所在意的只是身边的人与事,而他们装下的却是更为广阔的天下……

不得不说男人间的情谊有时比女人间来的更为纯粹与自然,更为稳固与真诚。英雄惜英雄,英雄敬英雄,在他们眼中朋友便是朋友,即便下一刻或因不得已的变故而身处敌对,只是这一刻我仍愿将生命相托。《赤壁》下,很多人都记住了搞笑的对白,小乔的美丽,而与我,印象深刻的却是那最后的一战,将身后交与对方,将妻子的性命交与对方,那是怎样的一种全然信任,没有丝毫的怀疑与犹豫,这样的场面,这样的信任,怎不令人动容。

情谊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在那些铮铮男儿间诠释的更为真挚与动容,从《中国兄弟连》到《风语战士》再到《赤壁》下,每一次的回想便增添一份感动于敬佩,那是发自心底深处最为真挚的叹服……

网友留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Return top